位置:首页 > > 生活
恶业没有忏悔,就无法感受生命的美好
发表时间:2019-04-18     阅读次数:     字体:【
0


恶业没有忏悔,就无法感受生命的美好

  福安古观音阁原创文章

  生命很美好,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苦难,烦恼。这里头其实跟恶业有关。恶业直接跟身体的能量有关。

  人的身体里头的物质能量决定了人的性格,命运,乃至习气。一般人学佛后,就关注心,然后认为心好了命就好。其实心好的背后,还有一个,就是身体的恶能量减少了,命才能好。

  如果恶能量没有减少,那命一定好不了。

  比如忏悔恶业,我们常把恶业当成一种概念,其实恶业应该当成一种物质来讲,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杀盗淫妄这些恶业,都会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物质。这个物质,用中医讲,比如气,不是气体,而是无底下做四点水的气。也就是可以说成一种微物质。那我们好比说体内的业障鬼,冤亲债主之类的,都归于一种微物质。

  所以修行要改变身体内的恶的微物质,这些微物质可以附着在人的三百六十骨节之间。这些业障的微物质得到净化,那人就会减少病苦,甚至开发智慧。从这个层面上,我一直提倡大家多念经,吃素,也是净化身体内的微物质。

  现在这时代不像古代,古代起码空气和水没有污染。现在这些重金属的污染,也会让我们色身内增加业障浊气等。比如现在许多科技,都是重金属,本身带许多煞气,这就是这时代人性格刚强的缘故。地藏经讲的,铜铁石火,都是地狱的构成元素。那木和水、土,就不是地狱构成元素。

  所以人本身要带着柔和性,就是这样子。我们因为刚强,就造下很多恶业。人的身体要长生,就要柔顺。生也柔顺,死也刚强,草木也是生也柔顺,死也刚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体内的恶业、恶质没有化解柔顺,我们的心就不会柔顺。这里要讲明,身心是不二的。身体和心是互相影响的,心越是固执的人,身体也容易僵硬。身体僵硬的人,心也是固执的。这里就让我想起了道家的太极等修身方法,这些通过转化身时,也会转化我们刚强的心。

  现在西方科技,带着强烈的对抗性和征服性,这个是不长久的。一切的对抗,都让我们的人格分裂和紧张。你看我们因为跟环境对抗,总想要征服自然,结果我们灾难多多,环境破坏。而且我们总是对自然有不安全感。越是征服,越是不安全感。

  所以传统里头,认为天人合一,是一体的,不要刻意对立,对立是很大的错误。

  人和山河大地是一体的,佛和众生也是一体的,这样子就不会强烈的排斥对立。排斥和对立都要消耗很多能量。

  我们对自然的恐惧,导致我们忽略了美好的山河大地,每个人都躲进自己小小空间中,这个让人变得狭隘。大家只管着我家里要干净,垃圾都排到水沟去,不管外头脏不脏,和大自然的美,还拼命地破坏,我们没办法欣赏,我们越来越狭隘。这就是科技发展后人的堕落。

  现在人想从科技的进步得到幸福感,是不可能的。因为科技的产生,都是违背了天人合一产生的。这句话讲得很不客气。但是,天人合一才是人快乐的根源,所以修身、修心,这些不是科技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度迷信科技。

  修身来讲,道家传承几千年的修身养性,现在仍然需要回归到朴素的地方,和古人一样过朴素生活才能修身养性。按现在人的高科技和高消耗,也象征人内在的精气神的过度消耗。那怎么能修身养性呢。我们需要从这个层次进行反思。

  我们所有的恶业,起源在于人和环境对立产生的不安全感。所以我们尽量要索取,而且要索取的比别人多时,这样子恶业就造下了。我们根本搞不定这个身体。现在人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依赖科技,这将让我们更多造业。因为这些科技都有破坏环境的部分,同时加剧消耗的部分。现在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古代一千多年,环境的恶化,使得我们业障之气越来越重,烦恼也越来越多。所以不是好事。

  使用得少的人,他消耗的少,某个层度上,他的业就小。这个才是讲惜福的原因。

 
上一篇:生命的分水岭在哪儿?
下一篇:庄子:不属于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羡慕
  • 此网站声明,不在网站筹集一切资金,请不要在此网站像一切个人账户汇款,以免上当受骗
  • 请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国爱教,环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拒绝皮草,救助流浪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 不参与一切与觉正净佛法无关的邪教(例如法轮功之类违法破坏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以佛教为旗杆招摇撞骗的民间团体组织)
  •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亲尊师,仁义礼智信,学习大乘,宽宏大量慈悲喜舍,福慧双修!!! 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昔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本网站为2019年农历2月19 日观世音菩萨生日网络开通! 技术支持意见,联系方式13764407838 QQ2323773137 电子邮箱QQ2323773137 微信号13764407838
  • 备案号:沪ICP备19004002号-2
  • Copyright © 2019- 佛教仁义礼智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