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七日在澳洲净宗学会讲《了凡四训》大意,为时五日。淑真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 演讲缘起
此次到澳洲,参加多元文化活动中心破土典礼。藉此机会,大家要我将《了凡四训》的大意讲一遍,我想这也很好。
印祖启示:尽形寿竭力提倡印送数百万册。悟知三书乃世出世学必具因基。
现前时代动乱至极,正是《弥陀经》所说的‘五浊恶世’。由于人心不善,造作十恶业,感得大灾难。佛弟子应以何种态度,看待此事?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的序文中,讲得非常之好。印祖生于清末民初,是净宗一代祖师,一生中弘法利生,令人敬佩。他是陕西人,家乡口音很重,说的话大家听不懂,所以在弘法上有语言的障碍;因此,他是以文字来弘法,即现在的《印光大师全集》。他一生当中,讲经说法只有一次,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讲了七天的开示,最后传授三皈五戒。这是他一生唯一的讲演,但是以印送经书、善书来弘法利生,可说是尽了一生的努力。
印祖在世时,倍受中国佛教界的推崇,至今提起印光法师,无人不尊敬。其一生所印之经书中,以《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及《安士全书》,分量最多,超过三百万册。大量印行流通这三种书,这是为了挽救现前劫难。要想挽救现今灾难,佛法虽然好,但是来不及了。佛法太深,懂得的人愈来愈少,依照佛法修学的人也愈来愈少。而这三种书籍比较通俗,确实可以挽救目前的灾难。
西方有许多预言家,就像《了凡四训》里的孔先生一样,博学多闻,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对于许多事情的推论相当正确。但是他们只知道这些现象的发生,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所以都说是世间人造作罪业,违背上帝的意思,上帝发脾气要惩罚众生,这是他们的理念。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从这些地方体会到,印祖大量宣扬此三本书的用心。我请翻译组的同学,赶紧将《了凡四训》译成英文,向全世界流通,让大家知道:劫难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有能力去化解。真正了解其所以然之理,才有办法救自己,帮助别人。
◎ 四训宗旨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对儿子的教诲,教他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在中国,用这些话勉励下一代的人非常之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人。因为了凡先生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佛门一些高僧大德替他宣扬,特别是印光大师,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流通量,对社会造成影响。但是我们要知道,自古至今,像了凡先生这种修学成就的,不胜枚举。总而言之,此书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要我们深信因果。
此段分成‘总示’与‘别明’,先做整体介绍。
人定数、事定数
人有定数,事也有定数。定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命运确实是能够推算出来的。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对算命、看相、看风水都很有兴趣。
(迷)有,(悟)无
云谷禅师讲得好,‘定数是迷了就有,觉悟了就没有’。六道凡夫迷,四圣法界也迷,还没有觉悟,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迷悟的标准就是见性,明心见性才称为‘悟’,没有明心见性都是‘迷’。迷就落在数量里,高明的人就晓得你生生世世的命运;佛菩萨、大圣有这个能力,小圣这个能力就有限。经上讲,阿罗汉能知道一个人过去五百世,及未来五百世,这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只能算一世,来世就算不到了。
命运怎么来的?从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起源,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六道轮回本来没有,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安排的。妄想分别执著,总称为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每一种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具足了这些烦恼,所以才变成这个身。身是烦恼的果报,环境也是烦恼的果报。烦恼有头数,所以命运就能够推算得出来,像孔先生为了凡先生算命,就算得非常准确。《了凡四训》我曾经详细讲解过,也印成书,我将此书换了一个题目,叫‘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全书的内容就是这八个字。所以觉悟非常重要。
迷:未能无心,阴阳所缚;盛衰兴废,皆有定数。
‘无心’就是无妄想分别执著。执著这个身是自己,用自己这个身,与外面所有一切人事物对立,这是迷惑,这是不觉,所以就被阴阳所缠缚。中国人讲阴阳、气数,外国人讲磁场、环境的干扰。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干扰,你就不自在,心里常常会产生变化。
‘盛衰’是对人而言,人在一生当中,命运五年一转,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命运是有周期性的,所以有盛有衰。‘兴废’是对事而言,事业有兴旺的时候,也有失败、衰退的时候。盛衰兴废,‘皆有定数’。世间看相算命的,推算得非常正确,但是无法改造命运。所以,
听天由命,随业流转。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作官可做到县长。五十三岁寿命到了,应当辞职回到家乡,落叶归根。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是个标准凡夫,因为他不造恶也不造善。他就照著孔先生批的命去过日子,随业流转。实在讲,这也是很可悲,一点都不自在。遇到云谷禅师的教导,他才明白、觉悟。
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悟。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四圣法界的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佛),有妄想、分别,没有执著;若连分别也没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
《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方诸佛所住的报土都是一真法界,必须要断尽执著、分别,妄想断一部分;妄想是最难断的,并没断尽,所以一真法界里还是有阶级。《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有四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里来的?妄想愈少的阶级愈高,妄想多的阶级就低。但是妄想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跟诸佛如来思想见解都相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是自己造的,三恶道也是自己造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要度自己,决定要破分别、执著。破分别、执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岂能容易断得了!
十方诸佛刹土中,为何偏赞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弘愿,确实与诸佛如来不一样。诸佛如来的刹土,要是不断分别、执著,决定去不了;但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断也能往生,方便在此地。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能够断执著,就生方便有余土;若连分别也断了,决定生实报庄严土;统统没有断,分别、执著都还有,则生凡圣同居土。但是都能往生,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所没有的。虽说分别执著不断也能往生,倘若我们现在天天造罪业,还是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标准,虽讲烦恼不用断,但是要有能力控制。控制比断容易太多了,我们能做得到;若要断,实在讲做不到。
用什么方法控制?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容易,就是分别、执著念头才起,一句‘阿弥陀佛’将之压下去,这是真用功。不能让分别、执著继续发展,发展下去就造业了。所以念头才起,佛号就要提起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得快;觉就是念佛。这像石头压草,压久了,功夫就得力,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执著逐渐淡薄了;执著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念头淡薄了。功夫好的,为自己的念头没有了,起心动念都为社会、为众生,不再为自己。能达到这种境界,即是‘功夫成片’,也就是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
诸位要知道,世间是一场梦,世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造作罪业!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不会再造罪业,不再做傻事。对人、对事、对物,从心地上改变过来。过去迷的时候,总想控制别人,管别人的事情,占有一切人事物。而控制、占有的念头,就是造业的第一因素。觉悟的人把这些放弃了,不再有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行为。能够把这些放下,就得大自在,真正身心安乐、福慧增长,这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智慧。我们的智慧福报,就是被‘控制、占有’障碍了,所以自己本有的智慧不能现前,本来性德具足的无量福报也不能现前。这个道理,若不是佛说明,我们决定不会知道。
悟:祸福转移,操之在人;积善断恶,灾消福来。
祸福操纵在自己手上。命运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可以改变命运。能把自己舍弃,一切为社会、为众生,就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因为诸佛菩萨就是这个心愿,你的心愿与诸佛菩萨完全相同,立刻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二十六岁学佛,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导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倘若有求没有应,决定有障碍,障碍是自己有业障。忏除业障,所求的就现前了。佛家讲修行,有无量法门,其实任何法门都是忏悔法,只是忏悔的方式不同,效果是相同的。我们一定要忏悔,忏悔什么?为自己是错误的,我们想求名、求利,求别人恭敬,都是错误的。
很多人来澳洲,是为了找一个福地,这是不是福地?不见得。什么地方最安全?修福积德最安全。灾难来了,共业我们不能抵御,但我们有好地方去,移民到极乐世界。何况真正觉悟之人,没有生死的观念,没有时间的观念,生命决定是永恒的。我们将来的生活,会愈转变愈殊胜,愈转变愈好,境随心转。所以,归根结柢,修心重要。
中国古老的祖先,充满了真实的智慧;以现代眼光来看,许多诸佛菩萨示现在中国。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此地讲的‘祸福’二字很相似,教我们祸福要认清楚。世间许多人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远离福而去亲近祸害。这些文字符号,能令你开智慧。
‘积善断恶,灾消福来。’我们今天移民要找好地方,到哪里找?在心地上找。外面境界是找不到的,若在外面境界上真的找到了,就可以消灾免难,那因果定律也推翻了,命运的说法也推翻了,哪有这个道理?因果道理连诸佛如来都不能推翻,都无法改变,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转变完全要靠自己觉悟,觉悟的人才积善、断恶。灾从何处来?从恶的念头、思想见解、行为,招来灾祸。
战争是人为的最大灾祸,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恶缘而产生的。我们在佛典中,常读到一句话,‘假设要世间没有战争,除非不食众生肉’。倘若世间人吃众生肉,战争就决定不能避免。《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来生变人,人死了来生变羊,吃来吃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复不会报得恰好,每次报复都过头,就会造成大的毁灭。
澳洲政府推动多元文化,这是智慧的作法。其目的是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消除种族宗教的歧视,消除一切误会、隔阂,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共同生活,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实际上,最初推动多元文化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的第一部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记载有一百七十多种不同的族群,比我们现在社会还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种种不相同,他们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踏进华藏世界。佛为我们展示一个榜样,不同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应当和睦相处。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和合各种不同文化族群的教材,正是解决现代世界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参加破土典礼,听到每个宗教领袖为破土祝福,祝词都很好,但是若不能落实,还是于事无补。最后轮到我讲话,我提醒大家,我今天的祝福,是希望所有宗教领导人的祝福都能落实。要怎样才能落实?心量要大。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大心量,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与占有,这些祝福就落实了。若还有不平之心,我比别人高一等,人家都不如我,永远不会落实。所以,《华严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万法平等,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道理。
佛在经中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此生命共同体即是法身。一切诸佛如来有法身,我们也有法身,我们的法身与佛的法身是一个身,不是两个身。证得法身,就成佛了。譬如一个人身,身体是多元文化,眼睛是一个族群,耳朵也是一个族群,每个器官都是一个族群,所有族群共同一个生命。每个族群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没有第二,有第二就打架了。这些族群一打架,人就生病了。佛了解整个虚空法界是一个法身,所以个个第一,没有第二。《华严经》中,一百七十多个族群,个个第一。《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第一。个个都第一就平等了,这才能和睦。有高下、有第一第二,就不能平等,就有争执、斗争,问题就产生了。
学佛就是学清净平等,知道一切人事物统统是平等的,我们与诸佛菩萨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真法界’,平等就是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差错都是从不平之心产生的,不平就是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在世法里,一个学生犯过失,可以把他开除;在佛法里,不能开除。我们不能说眼有问题,就把眼睛挖掉不要了,这是病态,不是健康。什么是健康的?要帮助它,使它恢复正常。所以佛法里没有开除人的,佛法的教学,是要把恶人变成善人,教化他,教导他、改变他。化即变化,恶变成善,坏变成好,迷变成悟,凡变成圣,这是佛法教学的成就。
经上说得很好,‘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放弃。把人开除,那是迷,是不负责任。教不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是自己不好,没有办法感化他。自己觉悟才会有进步,决定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真正佛菩萨,将众生的过失担在自己肩上,好事推给别人,这是别人的功德,过失都在自己,这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决定不能把过失、罪业推给别人,此罪业极重,比自己造作任何罪业都重。
佛法的教育,是一种深度感化的教育。将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让他知道善恶是有报应的,若他还要造恶,将来受报他不会怪你。不但要讲清楚、讲明白,更要发大慈悲心,做榜样给学生看。佛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佛的弟子们、菩萨、罗汉,历代的祖师大德,也都为我们做出好榜样,这些都是我们的典型、模范。我们要能够观察、体会得到,才明了应如何去学习。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谦虚,不以老师的身分来教我,而是以同学的身分自居。他是印光法师的学生,所以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其实他的行持与印光法师没有两样。他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节俭。他的衣服都是穿了三、四十年,内衣、袜子都是有补钉的。他能不能过好一点的生活?能,他也有钱,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阶级很高,待遇也很丰厚。还兼了两个学校的教授,都有收入。但他把所有的收入,除了生活费用之外,全都做慈善公益事业。他的一生,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想帮助社会。他教学非常认真,在台中讲经三十八年,从未休息过,不辞辛劳。要上班、教学,还要看病,他的医术非常高明。生活过得那么艰苦,一丝毫不敢浪费。
这些大善知识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效法、学习,一切为大众。建立道场也是为了这个地方,不为自己。我对于道场没有一丝毫留恋之心,台湾道场舍弃了,美国的道场也舍弃了,一点念头都没有。我过得很自在,这是积善修福。为大众做是积善修福,为自己做是造罪业。这些众生供养的钱都是因果钱,‘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说还债之前还要堕地狱、变饿鬼来受罪,罪受满了,再变畜生来还债。这些钱现在用得很自在,将来还起来就不自在了。印光法师对于信徒供养的钱,全部都印经书布施,这是法布施。我一生学印光法师,所有信徒对我的供养,我全部都拿去印书。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我教他怎么做,他很认真、努力,所以感应不可思议。道场非常兴旺,天天在进步。怎么进步?改过。李木源居士心胸广大,任何人对他的批评,无论是善意、恶意,统统接受。只要提出来,他会认真思考,是过失就马上改进,天天在改过,所以这个道场日新又新。对一切人常存感恩之心,不论是善意、恶意,都以感恩之心来对待,这是佛菩萨,这是学佛。所以这个道场从上到下一千多人,满面笑容,没有意见、没有冲突,真正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那个地方就是福地,人肯修福、肯造福。我们今天要消灾免难,不修福、不断恶,灾就消不了。一定要把心转变过来,要改心。
命自我造,数不能拘。
这是结论,命运决定是自己造的,自己也决定可以改造命运。懂得道理、方法,就可以改造。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多人给我算命,都说我活不过四十五岁。我非常相信,但不是迷信,因为我家里好几代长辈,都没有超过四十六岁的。还算出我没有福报。幸亏我还有一点小智慧,遇到佛法还能够理解,还能好学,这就转变了我的命运。
有一年,台北举办‘仁王法会’,我讲《仁王经》共二十天。法会期间,遇到甘珠活佛,他跟我是老友。甘珠活佛看到我很欢喜,他说:‘从前我们都讲你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但是这么多年来,你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命运转变了,不但长寿,福报还很大。’所以一定要真修,才能改造命运,这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寿命可以求长寿,没有福报可以求福报,没有求不到的。尤其不为自己,是为众生求的,决定有求必应。
改造命运:
经训—必具善根、福德、因缘
必须具足这三个条件。善根、福德都是宿世修成的。何谓善根?明理是善根,信解是善根,接触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的教诲能信、能解,这是善根。能行是福德,相信了肯做,这是福德。人有善根、福德,佛菩萨会为你促成因缘,这就是感应。善根、福德是能感,因缘就有应,佛菩萨会为我们做增上缘。
开示—须知道理、方法、境界
真正能懂、能透彻,改造命运就不难了。人在世间,最难得的是寿命,寿命能够延长,身体能够健康,不容易!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都是小事。尤其遇到念佛法门,此因缘是无比殊胜。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最难的,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事情,岂有不能成就的!所以一定要晓得,不能成就,就如章嘉大师所讲的,自己有业障,一定要反省,要改过自新。真正改过自新,与诸佛菩萨立刻感应道交。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决定保不住自己,因为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罪业太重了,这一生纵使为自己而努力修学,功德都非常有限,敌不过业力。念头一转,为众生、为佛法,就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 立命之学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一篇。全文分两段:第一段讲‘休咎有数’;第二段是主题,‘立命之学’。
休咎有数:慈云寺遇孔公,试数皆验。信生死荣辱、治乱兴衰,数皆前定。澹然无求。
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休咎’就是吉凶祸福。‘试数皆验’,“验”是灵验、准确,屡次的试验都非常准确。所以算命、看相、占卜,不是没有道理的。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之人,就会算得很准确。一般江湖术士靠不住,他虽能说对几分,实际上那是全凭经验。因为他每天接触的人多,看的人多,就能揣摩一般众生的心理。看你的言行举止,就晓得你有什么困难,说些应付之辞,那个不准确。孔先生不属于江湖术士这类,他确实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
由于试数皆验,于是了凡先生深信不疑,知道一个人‘生死’有命,‘荣辱’也有命。“荣”是一生发达,功名富贵;“辱”是所希求的得不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非常困苦,这都是命里注定的。‘生死荣辱’是讲自己的一生。‘治乱兴衰’是讲家庭、社会,即佛家讲的依报环境,就是自己居住的环境。“治”是社会安定,“乱”是社会动乱。社会安定、动乱也有数,国家的兴衰、家庭的兴衰,乃至于自己事业的兴衰也都有数。这是根据术数来推算的,就是现在讲的数学,数学为科学之母。中国最古老的术数,就是《易经》。一个人的一生休咎,一个国家的国运,乃至于整个世界的种种演变,都可以从《易经》卦象中推算出来。‘数皆前定’,人的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都按照定数过日子,很少人能够逃出定数。
了凡先生经过孔先生算定之后,知道自己一生吉凶祸福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澹然无求’。他的心定了,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毕竟是个聪明的读书人,知道求也没用,争也没用,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凡先生确实是个标准凡夫,完全顺著命运过日子,但这也比一般人聪明。一般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天天虚妄祈求,这是妄念。不但求不到,还造作许多罪业,不懂修福、培福,反而把自己命中原有的福报都折损了,这是最愚痴之人。
立命之学:
分为两段:‘云谷开示’与‘实行功德’。
山中对坐三日无念。师奇相问,知为凡夫。
了凡先生闲暇之时,喜欢到寺庙访问高僧大德,遇到了云谷禅师。与禅师在禅堂对坐三日,心无妄念,这是相当好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到了。云谷禅师非常赞叹,问他平常用什么功夫?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他说:‘我没有什么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没用,干脆就不打了。’云谷禅师一听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还是被命运所转。’被命运所转就是凡夫,能转命运才是圣人。云谷禅师就教导他,应当要转命运,不能随著命运转。了凡先生就怀疑了,命既然是定的,难道还能转吗?下面是云谷禅师对他开示的重点。
诗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禅师先‘引证’。诗书是《四书五经》。命运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定的。一生吉凶祸福,是自己过去造作的因,这一生所受的是果报。佛家则讲,我们的身是业报身。诸佛菩萨应化世间是愿力身,是乘愿再来,不是业力,所以他的应化永远是自在的。我们被烦恼所缚,毫无自由,所以是业报身。业有两种:‘引业’和‘满业’。引业就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胎。过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很好,这个力量就引导你到人道来投生。得人身,这一生当中的吉凶祸福,就是满业,这是另一个因。
你前生处事待人接物,所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得福报。哪些是属于善业?布施供养。财富是命里有的,前生财布施是因,布施得愈多,这一生所得的财富也愈多。命里有财,不管从事于哪个行业都会发财,工作的勤惰只是缘,过去生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这是前生修法布施,喜欢教导别人,这一生就得聪明智慧。如果修无畏布施,就得健康长寿。世间人希求的果报,总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类。这一生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是前生修得好。这一生生活很困苦,要觉悟、明白,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只要懂得道理,认真努力去修因,修得非常殊胜,不需等到来世,这一生果报就现前。
绝不是说赚了钱储蓄起来,就会有钱,这靠不住!佛经上讲‘财为五家共有’,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这两年,在新加坡的经济风暴中,有很多财产上亿、上千万的人,股票跌了,一文不值,最后走投无路,跳楼自杀。有一个同修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有上亿的财产,在这次经济风暴中,全部赔光了,只剩下三百多万,结果跳楼自杀。其实三百万也不少,也能过日子,何必要死!所以,财靠不住。倘若他在有钱时,拿这些钱来救济贫困,做社会福利工作,就不会受经济风暴的影响。在经济风暴的浪潮中,还是有人做生意会赚钱,我们同修当中就有一位。命里有财,肯布施,欢喜布施,经济风暴对他就毫无影响。所以财富是果,布施是因。
聪明智慧是果,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印善书劝人为善是法布施,以自己的智慧与技术能力教导别人也是法布施。现在科技发达,制做讲经的录影带、录音带、CD,与人结缘,劝人修学佛法,都是法布施。只要认真努力帮助一切众生,自然就会有福报、有智慧。
健康长寿是果,无畏布施是因。所谓无畏布施,就是别人有恐惧,身心不安时,给予安慰、保护,让他离开一切恐怖。中国佛教徒选择素食,不吃众生肉,不伤害一切众生,这是属于无畏布施。
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这种果报称为‘满业’。得人身是属于引业,修三种布施是属于满业。若过去生中没有修这三种布施,虽得人身,生活就非常艰难、困苦。世间有些人有富贵而没有智慧,有些人有智慧而没有富贵,既有福报又有智慧之人不多。既健康长寿,又有智慧,又有大福报,这才是真正圆满。
办老人院,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很多人的晚年生活很痛苦,尤其在现前社会,儿女不孝,父母老了就住进老人院。老人院固然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周到,可是精神生活上非常贫乏。我参观过世界各地许多老人院,澳洲黄金海岸有几个退休村,我也访问、参观过。老人福利事业,以澳洲办得最好,但仍缺乏精神生活的照顾。所以住在老人院,吃饱了没事做,一个人晒太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生活非常苦闷,等于坐吃等死。今天看到这个去世,明天又有一个,天天看这种情形,难免有恐惧感。所以,办老人院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照顾,要特别著重精神生活的照顾,宗教修学上的照顾。对于病苦的老人,年岁大的老人,要特别照顾。每天要有人去跟他谈话,一天两、三次,一次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劝导他们念佛,并将三世因果的道理,讲给他听,让他明了,让他不要对死亡产生恐怖,这是无畏布施。
生死只是一个转变,这个身坏了,再转一个身,再换一个生活环境。他果真明白,就不会贪生怕死。年岁大了,想到来生的生活环境,比这一生还要殊胜,自然就不会恐惧。用我们的精神、体力,照顾、帮助老人,这是内财布施,比外财还要殊胜;外财是身外之物。为他讲解因果道理,佛法的道理,劝导他念佛,这是法布施。他接受之后,心里很安慰,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老人院里,三种布施具足,纵使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的果报必定非常殊胜,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所以老人院是真正的道场,天天劝别人往生,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得生净土。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而居士林的收入却月月增加,原因无他,居士林依照佛的教诲修布施,愈施愈多。新加坡居士林的餐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免费供应饭菜,无论什么人,不学佛的,甚至毁谤佛法,都来者不拒。自助餐有十几道菜任你选择,还免费供应水果、咖啡、牛奶。每天来居士林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六、日约有四千人,非常兴旺。居士林从未买过米、菜、油盐,因为大家晓得此地是无条件供斋,所以自然有人送米、送菜、送油。送的东西吃不完,放久了会坏,所以每天用卡车转送给老人院、孤儿院。所以,真正发心做好事,必得三宝加持、龙天护法。
佛曰:有求必应,内外双得。
云谷禅师引用佛家所说的话。佛家讲‘有求必应’,凡是有求而不得,都是有业障,能忏除业障,就能称心满愿。何谓业障?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业障,所求就没有感应。没有一点私心,完全为众生、为佛法,感应不可思议。‘内外双得’,“内”是智慧、健康、长寿,“外”是财富、功名富贵,你统统得到。理论明白了,你就建立信心。从何处做起?
指归实学:
“实”是真实,实实在在,不是玄学、空谈。
断恶修善,广积阴功。
要想改造命运,就从这两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将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过来就是善。凡是为自己的都是不善。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就不善。念念为众生、为社会,这是善。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都是以此为标准。起心动念一切所为,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奉献自己的身心;奉献就是‘广积阴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功德。何谓阴功?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因为别人晓得了,一称赞表扬,功德就报掉了。做好事不宣扬,这是阴德,此善德愈积愈厚,果报就不可思议。恶事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个人骂你,那个人指责你,恶就报掉了。所以恶不要隐瞒,要宣扬出去;善要藏起来,才积得厚。现在人没福,做一点好事唯恐人不晓得,大肆宣扬,立刻报光了;造的恶隐瞒,不让人知道,所以恶愈积愈厚,善没有积到,将来的果报都是恶报。这两句真正能做到,就不失人身。
改过指入不二法门
不二就是平等。我们所有的过失,根源何在?就在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点,时时处处有高下的念头,这是烦恼,是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要断烦恼,儒家是世间法,虽然没有讲断,但是也教人要控制。《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贪嗔痴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薰习成种,不需要学习,贪嗔痴慢就现前,傲慢的习气随时就表现出来。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没有分。傲慢、嗔恚断掉了,禅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这是大烦恼,严重的烦恼,能够断掉,心就平等,这才能与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门相应。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了,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么好傲慢的?怎么能在别人之上。《华严经》讲,法法第一,没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显露出来。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变命运。
义理再生之身—乘愿再来
没有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认真改过,就决定被命运所转,一生脱离不了业报;要认真努力修学,命运才会转变。义理再造之身超过数量,看相算命就不准了。这就说明命确实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过来了,就与诸佛菩萨应化一样,是‘乘愿再来’。以上是云谷禅师开示的大意。
要晓得,十法界里的菩萨、佛都还有过失,我们怎么会没有过失?必须是一真法界里的佛才没有过失。我们天天造作无量无边的过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这还有救吗?现在众生确实是如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听经、读经、研教,希望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未中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天天讲、天天劝,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产生效果。三天不听经,面目全非,这都是事实。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业障、习气是多么深重,还自以为是,有什么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劝勉、教导我们。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有些同修告诉我,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怎么办?我说,你回过头来就看到了。如何回头?别人是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想想自己有没有,就能发现了。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修道人是指转凡成圣之人,凡夫决定见到世间过失。过失从哪里来的?过失在于自己,世间并没有过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才看到过失,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但是世间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晓得是自己的过失,总以为是别人错。真正觉悟之人,会修行之人,见到世间过,立刻反省自己。能发现自己过失,这是觉悟;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转凡成圣。
过失无量无边,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归自己,恶事推给别人,这是过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讲究从根本修,效果非常显著、快速。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根本,六根对六尘起分别、执著,执著就是烦恼障,分别就是所知障。执著里最严重的是身见、我见,以为这个身是我,于是就产生自私自利,产生我痴、我爱、我慢,这是唯识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真正觉悟了,所谓是‘义理再生之身’,这是明白身不是我。谁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
晓得为一切众生是真正为自己,那是正知正见。念念为自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纵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脱离六道。行善在三善道受果报,出不了轮回,那就是恶业。所以一定要做一个大转变,没有学佛之前,念念为自己;明白之后,念念为众生,活在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为佛法服务的。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方法;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们到世间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一切众生里,当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众生之外,心量就扩大了。时时刻刻想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念头就转过来了。
疑为罪根,信为福母。
对于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还是造业,此罪根就是怀疑。能够断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义,是讲‘信能生福’。有好老师也要有好学生,好学生是对老师的教诲不怀疑,决定相信,并能懂得教诲的意义,又肯依教奉行。这样的学生是老师心目当中的传人,决定有成就。
实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下面列了五条:
一、体悟凡圣实学,改号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觉悟了。圣贤人所教导的是真实的学问,不是空谈,确实能够改变人生,改造命运,这种学问才是真实的。他改号为‘了凡’;了是明了,明了过去凡夫的这些习气。名是表法,别人见到他称‘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了,是否真的觉悟。名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实相符。古人起名号意思很深,父母给子女起的名号,一生不能改变,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愿望有没有做到,名实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资,誓行善事三千,定数不验。
他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广积阴功。解是解其理,解帮助行持;行持又帮助深入理解,这称作‘解行相资’。他虽然发愿要行三千件善事,但是不够积极,时间拖得很长,十年才做圆满,所以感应就没有那么快速。可是命运改变了,孔先生算的渐渐不准了。他作官升级,俸禄也增多,与命运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求子生天启。
因为他命里没有儿子,所以此次行善事为‘求儿子’。他后来得到两个儿子,是命里没有的,是求来的。这三千件善事不到三年就圆满,可见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积极,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三次誓行万善事,求进士丙戍登第。
进士是功名,这是他命里没有的。从前的学位是考试得来的,县考秀才,省考举人,进士是皇帝考的,也称殿试,是国家颁发的最高学位。那时他做宝坻知县,看到农民生活困苦,所以实行减税。此政策全县几万人都得好处,所以做一桩善事,一万件善事就圆满了。梦中有境界告诉他,他的善行已圆满,他半信半疑,请教高僧大德,确实无误。所以公门好修善,有机会、有权力做这种好事,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全县人都能得到利益。一个好政策是万善,一个错误的政策是万恶,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里无子,求子得子;他没有求寿命,但是寿命延长了,命里是五十三岁,最后活了七十多岁,因为他积功累德,寿命不求自然就延长。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经验,一生的实学,教导儿子。
五、训子闲邪存诚,知非改过,齐家报国。
《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是教训他的儿子,内容是‘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邪”是错误的思想、行为,要知道预防。“存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福报就大了。要晓得,心地虚伪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根本。处事待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决定堕地狱。我们用真诚心待人,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不必介意。人生短暂,以真诚心待人,来生有好去处,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对待我,他造罪业,堕三恶道。各人有各人的去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过,齐家报国’,心量逐渐扩大,不为自己,能够为社会、为众生,福报就大了。
云师教诲,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这是结论。云谷禅师的教诲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细心研读、玩味,勉励自己努力奉行,决定改造命运。自己命运能改,家运、国运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这么多灾难,只要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一切为众生、为社会,求佛菩萨加持,就能消灾免难。为自己是自私自利,为众生是功德无有穷尽,念头一转,这是真修,真正的实学。
◎ 改过之法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过之因’;第二、‘改过之基’;第三、‘改过之法’;第四、‘改过效验’,就是成绩、绩效。
一、改过之因
吉凶之兆: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兆”是预兆,无论是吉利或是凶灾,未来临之前都有预兆。古代读书人对于这些征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现代人即使是非常明显的预兆,都不能觉察。这跟读书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读的是圣贤书,目的是志在圣贤。‘圣贤’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事理通达明了;完全通达明了称作圣人,不能圆满的通达明了,也认真努力的学习,就称作贤人。在佛法里,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而今天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为了名闻利养,人没有智慧,所以吉凶预兆在面前也看不出来。志在圣贤,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清净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显的预兆,都能够觉察。此书举的例子很多,要细心去体会、观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有能力趋吉避凶。
此地讲了一个大原则:‘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一个人心地厚道,不欺骗人,就常得福报;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灾祸。可是现代人的观念,反而认为厚道被人欺负,刻薄厉害能显示自己有能力,这是颠倒是非,不知因果报应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远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古代如是,现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兴家,聚集亿万财产,但死了之后,儿子不争气,三年五载就挥霍殆尽,随之而来的就是殃祸。这是前生修的福报大,这一生衰相尚未现前;若过去生中福薄,今生就会衰败。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事,不难发现,有人发财,三年五载就破产衰败了;有人能够支持十年、二十年,依旧是昙花一现,晚年生活贫穷潦倒。
有人告诉我,香港半山区都是很好的别墅,过去住的都是电影明星,现在都换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贵的日子,没有超过十年。在有钱、有地位、有势力之时,不知道修福,还尽情的挥霍、享受,福报就享尽了。处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没有善终的。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显。心地厚道,肯吃亏、肯忍让之人,眼前似乎吃亏,别人轻视、瞧不起,但是有后福。常言说,年轻时运不好,中壮年勉勉强强,年老福报就来了。我们要晓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若年轻享福,晚年没有福报,没有人照顾,生活非常贫穷困苦,这是无福之人。许多作大官、发大财的,在得志时,有很多佣人伺候;到年老之时,无人照顾,病死了都没人晓得,这是我亲眼所见。原因都是得志时不知道修福、惜福。
释迦牟尼佛是大圣,孔夫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我们读佛经、读《论语》,释迦牟尼佛和孔夫子当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奋、节俭、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尽心尽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孔夫子的后代迄今七十多代,无论在中国、在海外,都受到社会尊敬,此福报很大,历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汉高祖的后代没人知道,唐太宗的后代也没人晓得。释迦牟尼佛虽然出家没有后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释迦牟尼佛,此福报更大!福从何来?心地厚道超过常人,所以福报几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无论眼前如何辉煌、发达,终有衰败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虽然穷困,将来一定有大福报。看人从此地看,看一个家庭亦如是。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于相当贫困,将来一定会兴旺。一个事业再大、财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贵不长久,一定会衰败。再扩大到社会、国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数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节俭,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这不是福的预兆。再看社会、国家的吉凶祸福,古人所谓‘明若观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诚合天: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获福远祸,先须改过。
‘至诚合天’,“天”,现在的说法是指自然的道理,这是从性理上说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这是从事相上说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一个人的福报快要现前时,观察他的善行就能明了,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这是预兆。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能够符合四好,就是福报快要现前之人。
‘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一个人有灾难来临,观察他的行为就晓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这是预兆。看看别人,回头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长,要继续保持;若发现自己的恶,要立刻改过,后不再造,就能‘获福远祸’。远离一切祸害,最重要的是‘先须改过’。
改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恶心,自私自利的行为是恶行,自私自利的言语是恶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恶、言恶、行恶,灾祸就来临。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远离祸害,而得福报。这是古今中外永远不变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真理’。所以,首先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绝对不能大意、疏忽。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整体的安全著想,所作所为都不离开此原则。要想存心、言语、行为都善,就一定要改过。
二、改过之基—三心圆发
改过的基础、根本,是‘三心圆发’。“三心”不是佛法讲的三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讲的三种心。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
第一:‘要发耻心—知耻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谓‘知耻近乎勇’。“勇”是勇于改过,不知耻的人永远不肯改过。“耻”就是过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耻。学佛之人善恶的标准,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中国古代读书人善恶的标准,是以孔夫子为标准。《论语》说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第一温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三恭慎,对人恭敬,没有傲慢的习气,做事小心谨慎。第四节俭,节俭是惜福,人力、物力绝不浪费;不浪费人力是爱人,不浪费物力是爱物,所谓‘仁民爱物’。第五是能忍让。释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是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世出世间大圣人善恶的标准。我们存心、言语、行事违背十善,这是耻辱。
不知耻在佛法里称‘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耻、不改过。佛的教学分五个时期: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前四时,佛对于一阐提者不教,是无法教导,他不肯回头,所以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这一生,是来生、或再来生,佛度化众生生生世世,也许过无量劫又无量劫,他才肯回头。但是佛很有耐心,还是不舍弃,显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为善恶的标准,很容易明了。我们的思想、言行与十善相应是善;与十善相违背就是恶。
前年,我在休士顿讲经,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他是个大学教授。他说现代人的病根是‘不知耻’,此话说得很正确。另外还有两位教授,谈论如何唤醒社会大众的觉悟,就是‘要知耻’。我当时提议,他们可以组织一个团体,名称为‘知耻学社’,来推动此运动,他们很赞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耻,就能挽救世界灾难;人人都不知耻,这是大灾难来临的预兆。我们能否自救,能否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关键就在‘知耻’。
第二:‘要发畏心—知畏则生诚敬’,“畏”是畏惧,畏惧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所以不怕果报;学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轮回。《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明地狱的状况,读了信不信?过去古老的中国,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城隍庙。实在讲,古代的政治是人与鬼神共同治理;一个县,阳间有个县长,阴间有个城隍,阴阳共治。城隍庙里有十殿阎王、地狱变相图。地狱变相图像现在展览会一样,展示善恶果报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庙看过,就知道改过,不敢再作恶,作恶将来就要受果报。‘畏’就是怕将来受果报。所以‘知畏则生诚敬’,明了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诚敬之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诚恭敬。知耻、诚敬,这是善。
第三:‘要发勇心—知勇则能振奋’,能发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断恶修善;反之,不能发勇猛心,虽然知耻、诚敬,还是懈怠、懒散,因循苟且,最后还是堕落,还要受三途果报。
了凡先生的改过之方,就是基于此三个条件。以佛法来讲,这三条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这三条都是属于好德好善,这是自利、自受用,这是世间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三心,而此三心是以真诚心做基础,真诚到极处。
我以二十个字,概括佛法教学的精髓,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们的心不真诚,就是虚伪;不清净,就有烦恼、习气;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颠倒,就不觉悟;自私自利,就没有慈悲。与这二十个字相反,就是耻辱。他们已经作佛、作大菩萨,我还在六道轮回,奇耻大辱莫过于此。所以能知耻才能发愤,勇猛精进,在这一生当中要迎头赶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萨。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发勇心是关键。
大乘经讲,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嗔痴,这是世间善法的善根,这都是属于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回向发愿心是利他。将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功德、福报,供养给一切众生,自己不享受,让大家来享福。所以佛家讲的三心,比这三条的范围还广,此三条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这些基础,改过才有效果;反之,纵然想改过也很难。许多同修说,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了凡先生改过,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这是他以自身经验来教诲儿子,循著这些理论与程序,才能收到改过的效果。
三、改过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强制于外,病根终在
这是第一种,从事相上断恶修善。但心里没有改变,其效果不大。若从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别人的恭敬、赞叹,是为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积的善立刻就报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这是第二种。‘明理’是对于吉凶祸福的大道理、事实真相,清楚明白。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必定得恶报,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恶的果报,不敢再做恶事,‘过将自止’。不但做恶事有恶报,连动一个恶念都有恶报,千万不要认为,起心动念微不足道,无人晓得。其实自己还没觉察到,佛菩萨、天龙鬼神早已觉察到了,因为起心动念是波动的现象。
在五十年前,科学家承认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分析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讲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质存在。近代科学更进一步,发现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波动的现象。此说法与大乘佛法讲的非常接近,佛法讲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确实是波动的现象。什么波?思想波,起心动念就有微弱的波动。一念善、一念恶,念头太微弱,自己尚未觉察,佛菩萨早已觉察到。因为佛菩萨心净,以现在的说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强,极其微弱的电波都能接收到。我们收不到佛菩萨的波动现象,是因为我们粗心大意,我们的念头,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大波大浪。而我们的波动,无论是大波浪,还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念头一动,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议。所以与天地鬼神、佛菩萨感应道交,非常快速。
物质的波动速度缓慢,虽缓慢也达到虚空法界,只是时间长。心念的波动,速度非常快,刹那之间遍虚空法界。如果用比喻来说,物质的波动,就像水的波动一样,在池塘里丢一块石头,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会遍满整个池塘。思想的波动,就像无线电波,没有障碍,所以速度快。
《无量寿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波动的现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们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耻辱。过去无量劫来,我们天天做这些错事、傻事,是没有听闻到佛法,不知道事实真相。而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还不回头吗?只要回头,决定不再做错事。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道,这就是从事上修。不违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十句相应,就是真觉悟,真正回头;与这十句相违背,就是迷而不觉,这一生当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决定在三途。与十善业道相应,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若与十善业道不相应,决定堕三恶道。
第三、从心而改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是第三种,‘从心而改’是最高级的,从心改决定出十法界。真正觉悟之人,就是从心而改之,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相应。对于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分别。‘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动’是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再说明白一点,‘外不著相’就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眼见色,耳闻声,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是凡夫,是迷不是觉。无论顺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如如不动,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圣人;有能力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
前天有位同修谈到中国的风水,是左青龙、右白虎。他说,我们道场的停车场,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龙的位置是寮房,这个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龙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么会不好?真正有修养、有道德,自然转境界,不必理会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风水,都是心被境转。风水好不好没有一定的,要与人的心、情绪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环境,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这个风水对你就好。住在此地,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很别扭,烦恼很多,风水就不好。不要去问人,自己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凡夫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当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
中国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里面很舒畅;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别扭。我们道场隔壁有一个房子要卖,我去看了之后,它的风水不好。它有四个房间,主卧室是夫妇住的,是长方形;另外三个房间是他的三个女儿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问他:‘你的女儿住在里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说:‘我的三个女儿都胡思乱想,无法管教。’依风水来讲: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满一百天就会胡思乱想。这就是凡夫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会受环境的影响。外国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国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国人的居处,往往住不长久,常常搬家。中国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几百年,传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级的改过,是从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环境影响。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里入定,丝毫不受影响。有道德之人从心上改,这是菩萨的修学。菩萨勇猛精进,天天改过,菩萨尚且如此,何况凡夫!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改过才能往上提升。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什么过失?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还要改过自新,将最后一品无明破除,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作‘妙觉位’。现在人强调‘改进’,就是改过进步。过失不改掉,怎么会有进步?
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这是结论。‘正念’就是一心为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没有第二个念头。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这是菩萨行。修福从断恶修善上修;修慧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修,这是福慧双修。
无论什么人指责我们的过失,都要诚恳的接受,不要去辩白,仔细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圣贤人真实的功夫。若别人说错了就要辩白,这是拒绝别人说你的过失,自绝于善道,近祸就不远了。《贞观政要》上,记载唐太宗接受别人的劝告,欢迎别人说他的过失。他说要是我不肯接纳,以后就没有人敢说我的过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为历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 积善之方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三篇。分‘总示’和‘别明’两段。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出世间圣哲,无有不深达因果之理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经》,这与前文所说吉凶之兆完全相应。“积善之家”,凡是在社会上有声望、地位,受到大众尊敬的大家族,都是很多代的行善,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非常之多。一个人积善,能消灾免难,佛法讲消除业障;不能行善、积善,业障就无法消除。一个人行善必然影响一家,带动家族,人人知道行善、积善,此家族纵然这一代不能兴旺,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必定兴旺。所以眼光要往深处看、远处看,不能看自己这一世。
禅宗是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他初来之时,没有人理会,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五代单传,到第六代惠能,禅宗才发扬光大。而惠能的承传,是前面五代修善积功累德,到他这一代才发达,影响了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禅宗过去的这些祖师,很少人知道,到了六祖发达,大家才认识这些祖师。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于国家,若不懂得修善、积善,如何会发达?《易经》的这两句话,是圣人所说,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有余庆。
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果报应记录
中国世间圣人,从黄帝、尧、舜、禹、汤,至孔子集大成。出世间圣人诸佛菩萨,对于这些因果道理与事实真相,无一不通达。而我们迷惑颠倒,不了解这些事实,读了古圣先贤的书籍,还以为他们是用这些方式劝人行善而已,未必真实。我们有怀疑不相信,所以不肯去做。不能行善,必定造恶,到果报现前,后悔就来不及。
居士举往事十人以征信
了凡居士举了十个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真实不虚。
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尽事修之功。
这是总结。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对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未能透彻明了,信心不足。果真明了事实真相,自然就会改过,不需人督促。经上说,阿罗汉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过去五百世的状况。想到自己曾经堕入阿鼻地狱的情形,还心有余悸,流血汗!而我们过去也曾堕过地狱,但是忘记了,若我们也有阿罗汉的功夫,能知道过去生生世世堕落受苦的情形,一定会发愤图强,毛病习气怎么会改不了!其实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圣人与凡夫之别在此,圣人肯改,凡夫不肯改。凡夫何时才肯改?罪受到了极处,才肯回头,但这个罪就有得受了。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头确实很难。
我劝导初学之人,先将《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是让他深明因果。念一遍、十遍都不管用,薰习的力量太薄弱。三百遍要限定时间完成,不间断的薰习,就会相信因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有高度警觉,动这个念头、做这件事情,与因果道理是否相符。要是没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对人事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我自己修学的基础,也是得力于此书。我刚接触佛法时,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了凡四训》,我读了深受感动。
下面是‘别明’,详细解释。
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
行善、积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有许多人对于善恶没有辨别的能力,把善当作恶,恶当作善,这种颠倒的成见,不但学佛难,连做人都难。在古代,小孩从小有人教导,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从小薰习,纵然做坏事,还会受良心责备,也就是他还知耻。现在人做坏事,不但不会受良心责备,还认为做坏事是应该的,说起来还谈笑风生,不以为耻。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不但道业不能成功,做人到后来都失败,那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何谓‘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个标准,此标准与佛相同:有益于人的是善,有益于自己的是恶。现在人的观念,则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经地义,是正当的道理,这观念是见解上的错误。自私自利,决定损人利己。好事自己独揽,恶事推给别人,在现前社会里,这种现象太多了。处处存有侥幸的心理,占别人的便宜。
为何说自利是恶?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就是自私自利变现出来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轮回就容易;没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轮回。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轮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是恶。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许多人根本不承认有六道轮回,认为六道轮回是神话,不是真的,这是世间人自作聪明。我们之所以相信,因为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从何处来的?从心想生。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嗔恚是地狱。你心里有嫉妒、嗔恚,就会变现地狱。我们有贪嗔痴的心,贪嗔痴是业因,就会变现三恶道。所以能将贪嗔痴的心断除,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利益别人的,称之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是私,私就是假。第三种说法,从真心里去帮助别人,利益社会,这是真的;看到别人做,我们不得不跟著去做,那是假的。第一个发心的人,是从真心里发的,这是真的。第二个发心的人,可能是为名、为利,心就不真了。虽然发心利益别人,其实终极目的是自利,希望获得别人赞叹、恭敬,这还是私,是假的。第四种说法,‘无为而为’是真的,‘有为而为’是假的。了凡先生说了四个标准,是教导我们如何去辨别。行善积善要知道善有真假,积善要积真善。
‘端曲’,第一种说法,纯粹是济世之心,这是端;有丝毫媚世之心,就是曲。“媚”是谄媚巴结,心不正,也就是现在人讲的讨好。为了讨好社会、讨好别人,去做善事,就是曲;没有条件,真心帮助别人,这是端。第二种说法,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不是真正爱人,而是假藉这种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曲。第三种说法,真正敬人之心,这是端,“端”是端正、端庄;有丝毫玩世之心,就是曲。就是把行善当作一种消遣,此善是曲。
‘阴阳’,行善不欲人知,这是阴;阳是显露,别人都晓得你行善。了凡先生说:‘阴德天报之’,天地鬼神都报答你;‘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做一点好事,享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恭敬、赞叹也是福,那种福立刻就享尽了。尤其是现在,积善非常不容易,做一点好事,报纸一刊登,电视一宣扬,就报光了。而现在人造恶,用种种方法隐瞒,不让人知道;恶积厚了,天罚之,老天爷惩罚。行善,善积不住;造恶,恶全累积,这多可怕!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可是今天作善确实会有记者来采访,会有新闻媒体来报导,但我们的心确实无此念头,善还能保存一点;若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声望,福报就享尽了。
‘名者,造物所忌。’盛名不但人嫉妒,天地鬼神都嫉妒。‘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世间知名度高的人,若没有真实的德行,往往有灾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会人嫉妒、毁谤,这些人往往自己这一生不发达,但他的儿孙一定发达。他的善是真正累积下来,他的罪业现世已经报尽了。所以古人常教人积阴功、积阴德,为善不宣扬,这是很深的道理。
‘是非’,了凡先生也举了古代的例证,归结到最后,他讲:做一桩善事,特别要重视其流弊。所以善不在一时而在久远,不在一生而在其影响。若他现在做的是一桩好事,但是这桩好事并非有好的影响,此影响反而会害人,那就不是真善,这种善似是而非。譬如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以原子弹轰炸日本,使日本人投降。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当时对我们来讲,这是好事。但现在想想,爱因斯坦的发明是不善,原子弹发展的流弊,将来会毁灭整个世界。事实上,日本人投降是迟早的事,因为当时日本的国力已经消耗尽了,无法再拖下去。所以,凡是似是而非的善,都不是真善。
反之,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响久远,确实有许多众生得到利益,这是真善。譬如中国佛教提倡素食,初学素食之人,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看起来不善。但慢慢习惯之后,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以前肉食吃惯了,现在要调整需要一段适应期,这是生理上的转变,约一年至三年,依个人体质而定。要能忍耐过去,饮食就适应了,晚年的身体健康,是一般肉食者不能相比的,这是真正得好处。
所以古人常讲,聪明人有前后眼。往前看,记取历史的教训;往后看,自己怎样能够获得福报,这就叫有前后眼,一般讲的有眼光。年轻人谁不喜欢欢乐场所、谁不爱玩,年轻真是大好时光,若是浪费在游乐之中,不知进取,晚年就困难了。年轻人过著幸福欢乐的生活,往往都是家境不错;家庭生计非常困难的,哪有机会去玩,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所以家庭生活艰难,子孙往往好学能发达,这当中都有因果关系。
我是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家中一无所有。父亲若一天不工作,家里一天就不能生活。知道此困境,年轻时不敢去玩,懂得要读书、要好学。同事、同学、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他们问我为何不去玩,我说我也很想玩,但是时间换一换,你们年轻玩,我在年轻时多攒一点资本,到晚年再玩。现在我的那些老同学、老朋友,看到我都说:‘你对了。’这就是我比他们聪明之处。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年轻的福报不算福报。年轻受苦无所谓,有体力、有精神;老年没有福报,就很可怜,没有人照顾,生活很凄惨。所以年轻要修福,要积德行善;老年时,无论在何处,都会有人照顾。所以,‘是非’我们要有能力辨别。
‘偏正’,善心、善行是正;恶念、恶行是偏。但我们看到有以善心造恶事的,此即所谓‘正中偏’;也有以恶心却造了善事,这是‘偏中正’。这些事实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恶事,这当中的善恶因果、事相非常复杂。譬如,早年我在台北参加大专佛学讲座,主持者是道安法师,他请我去教学,所以我有机会亲近他。道安法师非常慈悲,所以有信徒常常去骗钱,但老和尚都给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进去时,正好有一个人出来,那个人我也认识。老和尚说:‘刚才那个人今天又来骗我。’我说:‘你给他了吗?’他说:‘给了。’那个人不知道老和尚已知道了,以为今天又骗到手。道安法师往生时,负债八百多万,都是被人骗去的。但他并不是不知道,他知道还让你骗。老和尚没有钱,跟信徒借钱来给他,这是‘正中偏’。也有以恶心做了好事,他实在是想害你、想整你,没想到这个因缘,让你得了大利,这些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所以善恶很难辨别,要很细心去观察,守住佛讲的大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看清楚、看明白。
‘半满’,满是圆满,半是不圆满。行善而不著善,这是圆满。行善之后,还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对哪些人有恩惠,此善是半,不是圆满的。譬如以财物帮助人,内不要常想到自己做了一桩好事;外也不要去记挂哪些人受你的恩惠,也不要想到你的那些财物,心地清净,这是‘三轮体空’。这个福报是圆满的,无论布施多少都是圆满的。
若著相布施,不忘记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记那个人受我恩惠,你布施得再多,都是半。半就是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满才是无限的。所以经上讲,以恭敬心布施供养辟支佛一钵饭,能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一钵饭就能种无量的福报。为何福报那么大?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报就是圆满的。所以一分钱的供养,能消无量无边的罪业,就是以真诚、清净心修布施。若是著相布施,捐黄金万两,福报还是非常有限。
所以修福真的是很公平的,不是说有钱、有地位,才能修福;贫穷下贱,没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没有这种道理,那是世间人的俗见,不是佛菩萨的智慧。我们在经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萨,遇到阿罗汉,想到自己这一生贫穷下贱,是过去生中没修福,今天遇到圣贤人,想修一点福。但实在没有什么能供养的,自己在外面讨了一点饭,可能已经吃了一半,还剩下一点。阿罗汉不嫌弃,接受你的供养,你来生享天福。所以一钵半碗饭的福报,能换得来生享天福,这是真诚、恭敬心修福。大富大贵之人布施百万、千万,未必能生天。只要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自己应如何修学。修福是人人都有机会,是人人平等的,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明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学,每个人都能够得圆满的福报。
‘难易’,行善、积善有难有易。凡是有机会去做就容易;有机会而不肯做,这就难了。尤其是贫穷之人,生活在极度困难当中之人,要是能发心修布施供养,真正难能可贵。所以难易不在事,在心。真正觉悟明白,会抓住机会就容易了。但是世间确实有很多有财富、有地位之人,不晓得修善、积善,抓不到机会,这对他就难了。
有一位同修告诉我,澳大利亚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死了,财产不给儿子,也不给女儿,给他养的狗,这只狗变成了富狗。他这么喜欢狗,来生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这是愚痴到了极处!他有这些财富,不知道做社会福利事业,不知道帮助世间困难之人,许多机会在他面前错过了。当然这只狗跟他也是有缘分,过去生中没有缘就不可能。这是他愚痴,不懂得修福。
为善必穷理,否则行无益。
这是结论,这是真话,要深明当中之理。我们要做真正的好事、善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第一等好事,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为了这桩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果报就是离苦得乐。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迷惑颠倒造成种种苦难。觉悟之后,就能消灾免难。所以觉悟之后,自然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自然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无有穷尽。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讲了积善的十个纲领,教我们要认真去做。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一、‘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
二、‘爱敬存心’,以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谨慎、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此人是恶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们也要帮助他。不能对人要对事,此事对社会有好处,对大众有好处,就应当帮助。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错过非常可惜。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否则也是做不到。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危险之时,不论他是好人、恶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六、‘兴建大利’,所谓大利,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个人做;没有能力,就集合大众的能力来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太多,什么是真正的大利,真实的大利无过于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灾难频繁,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败。现前最大的利益,就是宗教教育的落实。现在的学校教育,要回到中国古老的教学宗旨很难;换句话说,纵然他明了,也无法改正过来。所以,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要看我们自己怎样去推动。说到佛教教育,今天无法推动佛教教育的原因何在?没有师资,没有讲经说法的人。出家人虽然不少,但出家人没有忘记自己,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想推动佛陀教育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动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这就难了。所以当前最大的利益是办学,培养师资,然后才有一批人来推动,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这个世间孤儿很多,这些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失去家庭,他们需要真正有爱心的人来照顾、教导。要如何教导,这都是社会大利之一。现今的社会,年老之人退休后,儿女不孝养,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单、寂寞。我们要如何照顾、教导他们,让他们回头,让他们忏悔,认真学习,使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殊胜,这是教育。当然最殊胜的,是帮助他作佛、作菩萨。此目标若达不到,也应当帮助他生天,帮助他来生得到人间富贵,这都是属于大利。
七、‘舍财作福’,世间人不知道财是罪业,你能够舍财,你就修福了。积财就是罪业,很多人缺乏财用,你把财留在身边,让一些人受苦受难,这就是造业。何况财积在身边,增长贪嗔痴;换句话说,增长你将来堕三恶道的机会。所以财一定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世间人不肯舍财,就是有顾虑,担心舍了之后生活没著落,这是他不懂因果的道理。命里有的决定有,舍都舍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可是财来的时候,还要赶快舍。
中国从前供的财神是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处理财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就退隐去做生意,没多久就发财了。发财之后就布施,布施完了,再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发财了,发了之后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积财,这是修大福报。不但他这一生当中,财用决定不会匮乏,来生的福报无比殊胜。
八、‘护持正法’,世间正法、出世间正法都要维护。今天护持正法以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为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毫无私心,真正是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但是护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特别在现前时代,《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就是说仿冒的佛法太多了。所以首先要有能力认识正法,然后才发心去护持正法。我们一生全心全力做这桩事情,但是每个人缘分不同,有人很想学佛,很想亲近善知识,但是遇不到。真正遇到善知识是大幸,遇到善知识要真正肯学,发心学习弘扬、护持,这是无比的福报。
九、‘敬重尊长’,佛教导我们要孝亲尊师,要做到。现在世间人不重视孝道、师道,我们要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念念不忘父母师长的恩德,这是存心厚道。不但不忘,还要有行为表现,对父母、师长要尽到孝养的责任。生命得之于父母,慧命得之于老师,对父母、老师之恩怎么能忘记?我小学的老师已经找不到了,中学时代的老师,现在还有一位。每当逢年过节,我都会送一份供养给老师,礼虽然很微薄,但老师感到很温暖,学生没有把老师忘记。
老师对我们有厚恩,如何报答?表扬老师的德行。我跟李老师学佛十年,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向台中莲社建议,在老师的故乡山东济南,建立一个纪念堂。韩馆长对我有护法之恩,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乡买了一栋七层的大楼,做为韩瑛馆长的纪念堂,这是不忘本。我还有一个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到台湾,我们有缘分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往生了,我在贵州建立一个中学纪念校长。校长的别号庆光,所以学校名称为庆光中学。我母亲往生了,我用华藏奖学金来纪念她。在大陆有五十个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孝亲尊师,我们要有行动去表现,要真正做到。这是提倡孝道、师道,提倡知恩报恩,人不能忘本,这是教育的作用。
十、‘爱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是不杀生。戒律里,将‘不杀生’列为第一条戒。杀生是大恶,我们要学习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
善行无穷,由此推广,万德可备。
善行真的无量无边,了凡居士在此地,为我们列出这十条,我们能做到,然后将这十条推广,才真正是积善、行善。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师,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一生应该如何做人,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过得很充实、很美满。尤其现在是大动乱的时代,积善积德一定要抓紧机会,赶快努力去做,失去机会就很难再遇到。
◎ 谦德之效
这是《了凡四训》的第四篇。主要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懂得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
很多世间人做好事不能成就,其原因多半是姿势太高,傲慢引起别人嫉妒,所以产生了阻力;到招架不住时,事情就毁于一旦。古人做善事为何能成就,为何那么顺利,又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就是谦虚。自己不居功,功德都是大家的。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做这么多好事,李木源居士从未说这是他做的,都说是大家做的,每个人都尽心尽力,所以才有今天殊胜的成就。功德归大家,过失归自己,事情就能成功;功德归自己,过失归大家,没有不失败的。
第一小段‘举易总明’,这是举《易经》来总说。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道亏盈而益谦’,“盈”就是满足。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人最忌讳的就是‘满’。人觉得自己很满足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骄慢的态度就出现了,这是最不好的预兆。打仗亦是如此,骄兵必败。“谦”是谦虚,谦虚就受益。《易经》上举个比喻,譬如这个杯子是满的,若要再加水,就加不进去了,会漏出来。若这个杯子只有一半的水,就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所以,满就招损,谦就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亏”是亏损,“益”是增加。你自满,就会让你亏损一点;你谦虚,就会给你增加一点,这是天道。
‘地道变盈而流谦’,“变”是变迁,满的时候,必定有变化;“流”是润泽,地洼之地就有水润泽,地高之地就得不到润泽。‘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看到自满之人,往往会害之;谦虚之人,鬼神会保佑之。‘人道恶盈而好谦’,踌躇满志者,人厌恶,嫉妒障碍就产生;谦虚者,大家都喜欢、都尊重,都愿意帮助。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谦虚。
第二小段‘举事别明’:
丁宾恭敬顺承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必登第。冯开之虚己敛容,友面攻其非,平怀顺受,及第。夏建所气虚意下,谦光逼人,温良若此,中式。
了凡先生在这一段里,举了几位他熟知之人。凡是谦虚的读书人,考功名都能考中。丁宾是他同时代的一位年轻读书人,为人孝亲尊师。同学毁谤、侮辱他,他没有一句辩白,完全能够忍受。而且以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待人,不会嫌弃毁谤、侮辱他的人,所以此人考中功名。有没有功名,有没有富贵,是命里有的,不在乎学识。运气好的,考试的题目正好都知道;有人非常用功,非常勤奋,天天读书,考的题目刚好没有读到,往往没考取。
我小学考中学时,天天玩,根本没有读书,结果考中第十名。我有个同学叫曹同文,非常用功,是全班第一名,结果他没有考取。为何没有考取?这是命。所以古人讲到考试,首先是阴功,你的祖宗有没有积阴德,自己有没有积阴德。了凡居士看人也是这么看,这是吉凶祸福的预兆。
第二,冯开之也是当时应考者之一。此人谦虚,在大众之中,懂得收敛,对人恭敬,别人当面说他的过失,都能虚心接受,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凡先生认为此人考试一定考中,果然不出所料。第三,夏建所的待人处事虚心下意,处处不敢为人先。了凡先生说他是‘谦光逼人,温良若此’,温厚善良,谦虚卑下,这是个读书人,肯定考取。这是讲谦德的效果。
虚心曲己,受福之基;谦则受教,取善无穷。
最后,以此勉励儿子要学谦虚。‘虚心曲己,受福之基’,虚心委屈自己,这是受福的基础;贡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人,那是祸害的根源。你现在得志,可以傲慢,有一天你失志时,人家远离你,不再理会你,你就有苦头受了。所以人在得志时,愈要谦虚恭敬,愈要诚心诚意,利用这个机会去帮助别人,修福积德。到自己年老体衰,报恩的人,照顾你的人就多。所以我们现在修福,到晚年才享福。中国的教学,年轻时代是培养福德的基础、根基。这些教育都是小学时教的,父母、老师教导,一个人的成就都是得力于当时的栽培,所以父母、老师之恩德昊大。中年时期踏进社会,是修福、造福、积福的时候。《礼记》云:‘七十而致仕’,七十岁是退休的年龄,退休之后享福。
现在的社会颠倒了,儿童享福,父母宠爱;中年战场拼命;晚年坟墓,这多可悲!这是中国与外国教育理念之不同。我过去住在美国,中国人还有祖孙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当地美国老人看到很感动。他们的儿女走了之后,就不回来,逢年过节寄一张贺卡,就高兴极了。现在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也学外国人不养父母,忘恩负义。种下这个因,到晚年退休时,也会尝到这个果报。我们要想恢复传统善良的教学,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谦虚。
‘谦则受教,取善无穷’,谦虚才能受教,善福无有穷尽。人只要傲慢不谦虚,再好的老师都无法教导。我跟李老师十年,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凡是学生傲慢毫无谦下之心的,老师对他就很客气、很恭敬。他有过失,老师也不责备,因为讲了没用处,反而得罪结冤仇。能接受的,肯听话的,老师又打又骂,没有一点好脸色,这是真正在教导。不肯接受的,将你当作客人;肯接受的,才当作学生。老师不是偏心,完全看学生肯不肯接受。所以,有一分诚敬,肯接受一分,就教你一分;有十分诚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就不教了,教了没用。这是因人施教,看学生的真诚心、谦虚心来教导。
所以,佛法的修学,旨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生活环境。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者,称作佛、菩萨;迷惑颠倒,不清楚、不明了,就称作凡夫,所以圣凡只在迷悟之间。觉悟了,就得大自在;迷了,不但不自在,还要受很多苦难。不了解事实真相,随著自己的烦恼、知见,错误的想法、作法,变现出这些不吉祥的果报,招致许多的灾难。自古以来,世出世间的圣人,中国人称作圣人,印度人称作佛,其意思完全相同。因此,‘圣’的定义,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之人。
佛法分世间圣人与出世间圣人,其实这都是方便说。真正觉悟、圆满觉悟之人,心地清净,决定没有世间、出世间的这些概念;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断,纵然觉悟,悟得很有限。佛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彻底觉悟,也就是希望人人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彻底圆满觉悟。所以,佛不是神,神还是没有觉悟,只是福报比我们大一点,智慧比我们高一点,其实也高不了多少,也还没超越三界六道。这些事理我们都要清楚,才知道应该如何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学佛应当具备的态度与方法,希望有什么样的成就。成就是果报,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佛法确实能让我们达到此目的。无论在这一生、在来生,生生世世永远得到幸福、美满、快乐。
如何才能得到?觉悟才能得到。如何才能觉悟?要教学,要亲近善知识,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中国圣人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亲近善知识,是否真的能觉悟?固然有觉悟的,还是少数,不觉悟的占多数。关键还是‘好学’,好学的人亲近善知识就有成就,不好学的遇到善知识也是空过。好学是否真的能有殊胜的成就,也不见得,只能说会有一点小成就,至于大成就、圆满的成就,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就是大心量。谚语所谓‘量大福大,福大慧大’,大智慧、大福德就是从大心量来的。心量小纵然好学,遇到善知识,成就还是小。
佛家的教学亦如是,小乘亲近善知识,大乘加上一个好学,普贤行再加上大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好学,又喜欢亲近善知识,具足这三个条件,一生才能够圆满成佛。这三个条件,若缺少善友,纵然好学、有大心量,也不能成就,因为没有基础,可见得亲近善知识是极为重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始就说,要亲近明师;‘明’就是通达明了。纵然不好学,没有大心量,能亲近明师,也可以达到修学佛法的第一目标—断恶修善。也就是说,真善知识绝对不会帮助人增长贪嗔痴。帮助人增长贪嗔痴,帮助人造十恶业,就是恶知识。善知识不但教人断恶修善,自己一定也会做个好榜样。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善知识,他自己所说的,他全都做到。他一生对于自己所需,可说是降到最低的水平,过著三衣一钵的生活。就是告诉我们,物质生活过最低的水平,所谓是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就足够了。身心毫无牵挂、忧虑,没有丝毫压力,正是圣贤人所讲的‘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就知足常乐。世间何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他永远没有满足之时。
所以,佛法教学目标,首先是教导众生‘断恶修善’,这是修因,果报是人天福报。断恶就是断三恶道,修善就是修人天福报。这是指亲近明师,亲近善友,就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若加上好学,果报就更殊胜。学能开悟,学能明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果报更殊胜,能超越六道轮回。
世间真正的乐,是读书乐。读什么书?圣贤书。佛是大圣大贤,天天读佛经,能体会到经中的义理,其乐无穷,此乐非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乐所能相比。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乐此不疲。佛的学生,诸大菩萨、大阿罗汉,和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各个都乐此不疲。我们应当细心体会、观察,真正亲近圣贤,有大乐在其中。
更进一步,心量拓开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为虚空法界著想,这种心量在佛法里称‘普贤行’。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是普贤法门,以心量将修学的功德,拓展到最圆满、最究竟,就圆成佛道。
这三个阶段,第一是‘断恶修善’,脱离三恶道,得人天福报。第二是‘破迷开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最高的层次,就是拓开心量,无一不能包容,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与诸佛如来相同,这就‘超凡入圣’;‘凡’是十法界,‘圣’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净土宗讲的极乐世界,都是超凡入圣。所以,佛法是属于觉悟的教育,觉悟的教学。
佛菩萨、善知识愿意教,有没有人来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肯学,佛菩萨就来教。我们在经典里看到的当机众,当机众是来当学生的,除他之外都是旁听的。真正来学的人得利益,旁听的只是结一点法缘;换句话说,得到一点佛学常识,真正的利益得不到。而真正做学生的就会真干,真的断恶修善,那是正科生,佛法称当机众。所以佛的教学非常慈悲,只要有一个人肯学,佛就会住世。教学的成果,是要将恶人教化变成善人,将坏人教化变成好人,将迷人教化变成觉悟之人,这是教学。不能说这是坏人,就开除他,那是失败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变化气质。众生可不可能有变化?决定可能。但是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很重,善知识要有耐心,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我学佛四十七年才转过来、才回头,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人,也不是上根利智,可是天天学,锲而不舍,不知不觉就转过来了。真转过来,起心动念决定不会再为自己想,为自己想是没转过来。为一切众生幸福著想,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著想,就是真正回头。所以,我们的学习要跟老师相应,老师是佛菩萨,佛菩萨的教诲就是经典,读诵经典就是亲近诸佛菩萨。
所以,此次将《了凡四训》的大意,为大家略略介绍,很有必要。《了凡四训》的内容,是‘深信因果,改造命运’。尤其现在世间有许多灾难,能否化解?能,只要懂得道理、方法就能化解。若不懂道理、方法,就没有办法了。这几天有这点时间,与大家在一起研究,也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