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努力忘我
佛未出世时,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计有九十六种,谓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弟子之数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称九十五种外道者,谓九十六种中,有一与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称九十五也。九十五种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说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议论颠颠倒倒,还有人跟他学。中国古代轩辕黄帝,访崆峒山广成子,也说修道。伏羲画八卦,也说是道。李老君为周朝柱下史,也讲道。中外古今讲道的人很多,而有浅深不同,与佛相较,就差得很远。
谈起佛教的缘由是这样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姓刹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刹利氏自天地更始,阎浮洲初辟以来,世为王。佛历劫修行,值燃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后于迦叶佛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乃降神于摩耶,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胁诞生。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游四门,见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厌,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牖中叉手言曰:“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曰:“不断八苦,不成无上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也。”
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然后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
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初为憍陈如说四圣谛法:汝今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当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时,憍陈如得法眼净。世尊重为四人广说四谛,亦得法眼净。时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复为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皆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始有五阿罗汉。
以后又度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度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跟佛学,现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种: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二、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们自己检查一下看,这四料简中是那一类呢?
我惭愧,身虽出家,几十年骗佛饭吃。表面出了家,内心未入道。未证实相理体,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这样苦恼,还有和我一样的,可见身心俱出家就为难了。古来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维摩诘、月上女、末利夫人、韦提希夫人,中国的庞蕴、宋仁宗、张襄阳,都是深通佛法,居尘不染尘。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师多了,都是佛门模范,为后人钦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无量。清朝顺治皇帝,六岁登基,二十四岁出家,这是身心俱出家的。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说了。
真出家的实在难,能成大器的更不易。扣冰古佛说:“古圣修行,须凭苦节。”黄檗老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了生脱死,门路很多,《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就有二十五法门。门路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海。
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佛门旧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何以如此呢?因为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没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会沉沦汩没。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丝毫破损。浮囊稍破,必定沉溺。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持戒若不明开遮,不通大小乘,不识因时制宜、种种妙用,死死守戒,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三学圆明,才得上上戒品。
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说法,世出世间,头头是道,随处无生,随处无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我执既除,更除法执。我执粗,法执细。平常讲话,开口就说“我什么、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无碍。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
既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离法,就要努力忘我,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则一念错误,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头燃,业守律仪,如保护渡海浮囊,不容有一点破损。(来源:石观音寺 摘自云居山方便开示 六月二十七日[1955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