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 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1集
发表时间:2019-04-20     阅读次数:     字体:【
0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1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六七页:

  疏【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

  钞【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世尊像法的时代。佛曾经预言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换句话说,是像法刚刚开端。像法一千年,可以说像法时期的佛法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所以中国的禅宗非常兴盛。净土跟禅是同一个时代进来的,说到它的殊胜,其实并不亚於禅宗,到现在末法时期,禅衰了,真正成就确实只有净宗。过去参禅的人还持净土,莲池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净跟禅没有两样,是一致的,只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疏》里面告诉我们,『此一心』就是指的理一心,净宗讲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这在禅宗里面属於上上禅。

  下面大师给我们解释,『寻常说禅者讳净土』,「讳」是排斥、不愿意、忌讳,忌讳说净土。实在讲,他对於禅跟净都没有搞通,都没有真正明了,果然真正明了了,晓得这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一个是用信愿持名的方法契入这个境界,另外一个是用参话头或是观心的方法,也是达到这个境界。可见得在形式、方法上不一样,它的成就确实是一致的。『今谓达摩说禅』,六祖大师可以说是直接承传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这个宗派,在《坛经》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大家要问达摩的禅是什么?你细读《坛经》就知道了。『直指灵知』,禅宗里面常讲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指的教,就是一切经典,它不从一切经典下手,「直指人心」,从心地上下手。

  这是佛陀当年教学两种迥然不同的方法。对於上上根人就直指人心,不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研教时间浪费太多了;对於中下根性,那就非用教不可,要按著次序由浅而深,次第来教学。实际上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教育学生里头有两种学生:一种是天才儿童,一种是一般的儿童。一般儿童,那一定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个叫教下。天才儿童不要上小学、中学、大学,直接念研究所,当然这种人很少,在佛门里面也不多。如果不是天才儿童,你直接上研究所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不是上上根人,要去学禅,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所以禅宗在中国蔚成风气之后,向往羡慕的人很多,於是乎真的不自量力的人也不少,统统都去学去了。那真正成就的,那不讲别的人,单讲六祖能大师,跟能大师学的人,何止千人、万人,决定不止!这几万人是最保守的估计。真正学成功的,《坛经》里面告诉我们四十三个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学禅的人,这一会是最殊胜,可以讲空前绝后。六祖大师以前,禅宗的大德成就的人数很少,从达摩到五祖都是单传,一个老师一生教学只成就一个人,到六祖才无比的殊胜,成就四十三位。我们看禅宗史,禅师座下弟子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概是一、二个,三、四个。六祖能大师一生当中度的人最多,四十三个人。这就晓得,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分!

  禅宗是不是不要经典?不是的。禅宗是先悟,先开悟后读经典;教下是先读经典然后再开悟,从经教里面开悟,所以方法不一样。当然开悟之后,读经就快了,一看就明了,用不著学,也用不著人讲解。所谓用经典来印心,就是印证,自己对於宇宙人生的知见跟佛对照一下,看一样不一样。用经论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没有错误,所以它是印心的。不像我们现在是拿著经典在学习、在上课,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离开教科书;上上根人不要教科书。

  直指灵知,「灵知」就是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此地讲自性,指这个。

  演【直指灵知者,波罗提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则为佛性,迷之则为精魂是也。】

  这是世尊在世的时候一位大德。其实《楞严经》里也讲得很清楚,跟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彷佛。指六根根性就是灵知,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悟之则为佛性』,佛性就是灵知、就是自性;『迷之则为精魂』,迷了,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灵魂,佛法里面叫神识,就是阿赖耶、八识,迷了就叫八识。悟了就是佛性,也叫四智菩提,它起作用是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悟了起这四种作用;迷了就变成八识,八识就制造六道轮回。这利害关系确实是很严重的,不可以不知道。佛教给我们,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佛法大主意就是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四智,我们的修学成就就圆满,就在这个地方。小乘为什么不说?小乘用阿赖耶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所以小乘的成就最多只能成就九次第定,这个能超越三界,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就是没有法子转识成智,必须回小向大,再从大乘佛法里面才能证得自性,才能达到我们本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演【又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荷泽是禅宗第七代祖师,就是神会,六祖的学生,也相当有成就。「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是觉,就是觉悟,就是前面讲的灵知,不是普通的知。普通这个知,实在讲很不妙,不是众妙。普通这个知,成了所知障,变成成见,变成障碍。这是灵知,灵知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那个知,不是普通的知。

  演【永嘉云:不须知知,但知而已等。】

  「不须知知」,第一个知是根本智,第二个知是后得智;换句话说,第一个知是知之本体,第二个知是知的作用,就是知的对象。不须知知,不需要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知而已」,你有那个灵知就行了,你只要守住这个体,那个体就是真知。他的意思在这里,这很妙很妙。你确实有灵知,但是这个知不起作用,那就是诸佛菩萨。我们坏在哪里?坏在这个知它就偏起作用,作用是什么?分别、执著,它起这个东西。诸佛菩萨眼见色、耳闻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底下这个知是分别、执著;上面这个知,一切明了,一切明了不需要分别、执著。你只守住这个一切明了,这就叫佛性。一落到分别、执著,就落到八识里面,就迷了。所以第一个知是觉、灵知;第二个知就迷了,就变成情识。如何能保持著第一个知,这个是功夫,禅宗里面专门用这个功夫。我们净土宗只用这一句佛号,把所有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念念就专精在这一句佛号上,念到纯熟,一切妄想执著没有了,这句佛号就变成灵知。所以,方法、技巧跟禅不一样。我们不是上上根,那个方法我们不能成功,换这个方法能成功,这个要知道。这个方法在一生当中达不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达不到这个功夫不要紧,古来大德说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悟就是直指灵知。我见了阿弥陀佛,那就不用愁了,在弥陀会下决定成就。这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统统成就了。这是说禅跟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

  『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门庭是讲宗派,施设是方法、手段。宗派不一样,教学的方法、手段不一样,而所证是一样的。

  演【门庭施设不同者,净土法门,有净有秽,有佛有生,是约建立门。禅宗法门,则净秽双非,生佛不立,是约扫荡门。】

  这是讲「有」门,净土宗是从有门进去。西方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我们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有佛、有众生,众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弥陀经》上讲了两个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两个有,一个现在,这从有门入。所以它是「建立门」,它是指方立相,指示方位、建立形相,从有门进。禅宗跟这个恰恰相反,「禅宗法门,则净秽双非,生佛不立」,它是无佛无众生,无秽亦无净。所以确确实实是难,它当下心地就清净,一尘不染,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我们不行,我们心里不知道有多少物,一样都丢不开,太多太多了。所以那两种方法,教学的技术不相同。我们心里乱七八糟东西太多,想学禅学不来。禅必须心里干净,一尘不染,那个可以。这是门庭施设不一样,而所证是一样的。

  演【所证无两心者,彼一切尽扫者,顿除妄想,直显灵知;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灵知。】

  禅宗目的,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清净心、灵知本性恢复了,它用这个方法。我们这个宗派呢?「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灵知」。他是顿悟,我们是渐悟,我们慢慢也走到这条路上去了。念佛的功夫分为三个等次,第一个等次是「功夫成片」,这个实在讲,每个人在一生当中一定做得到,能做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所以古来祖师说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乱」,那就少,有这样功夫的人不像第一种那么多。最高一个层次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说的上上乘功夫,当然人数就更少了。实在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几乎不可能,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今天哪一个念佛人能有这样的功夫?可是诸位要晓得,禅如果不是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不能出三界,还要搞六道生死轮回,既然要搞六道,必定堕落三恶道。所以禅要上乘功夫才算成就,中下没有结果。可是净,下下功夫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就永远不退转;不但不退转,经上讲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生到西方世界所得到的利益跟禅宗上上乘人是相同的,甚至比他还要殊胜,这个不可思议。这两个比较一下,禅是「难行道」,念佛是「易行道」,两者仔细比较,净宗快,比禅还要快,容易、简单、稳当,样样都超越禅宗,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末后他引古人所说:

  演【故古云:参禅本为超生死,念佛亦因脱死生,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

  「参禅本为超生死」,学禅人目的就是要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念佛亦因脱死生」,可见目的是相同的,「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这就好像这个屋子两个门,在门外不要争,随便从哪个门进去都可以,目的都达到了。何必学禅要排斥净,学净要排斥禅呢?用不著相争。要知道方法不相同,目的没有两样,完全是一致的。

  『善哉中峰之言曰』,中峰禅师是元朝时候人,「三时系念」佛事仪规是他编的。他虽然是禅宗的大德,「三时系念」都求生净土,所以中峰禅师临命终是念佛往生净土的。他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这就说明禅净是一不是二,『有味乎言之也』,这句话很有味道。单单看「禅」跟「净」两个字,你愈看就愈有味。禅是不著相,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禅定,「外不著相就是禅」,换句话说,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不为外境所扰乱,就叫禅;心不向外面攀缘,这是定。心不向外缘是定,外面境界不能干扰这叫禅。净是清净心,如果被外面干扰,心不清净了,这个心要是向外攀缘也不清净了。所以你说,净跟禅是一还是二?确实是一桩事情。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就很有味道。何况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名上上禅」,不是普通的禅,上上禅就是明心见性的禅,拣别不是四禅八定,不是九次第定,那都不叫上上禅,念佛是上上禅。

  钞【或谓:直指之禅,不立文字,今持名号,若为会同?】

  假设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说明禅跟净不一样,为什么?禅宗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净土宗是执持名号,名号是阿弥陀佛,有四个字在!一个不立文字,一个是建立在文字上,怎么会一样?这个问也问得很高明,也很有根据。

  钞【不知传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经,较之四字名号,文更繁矣。】

  答得很妙!祖祖传心、传法,有没有文字?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给二祖慧可,就用四卷《楞伽经》来印心,四卷《楞伽经》比「阿弥陀佛」四个字多太多了。

  演【传法四句者,初祖云: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是达摩祖师传给二祖慧可的,这二十个字比阿弥陀佛四个字那就多得太多。

  钞【盖非以断灭文字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达著契之。】

  末后的结论很重要,禅宗号称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的文字比任何一个宗派都多。你们看《大藏经》就晓得,禅宗祖师的语录,六祖大师还有一部《坛经》,那《坛经》是不是文字?它那个文字比我们《弥陀经》还长。不立文字,诸位要晓得,是不执著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他还是要文字。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参禅要这样参才行。实在讲,学教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参禅能离相就能开悟,学教的人能离相就能大开圆解,念佛的人能离相就能得一心不乱。问题是:离很难。说得很容易,离很难!这就是说,不是说没有文字,不是说没有言说,言说、文字统统都有,你不能执著,执著是病。言语、文字没有病,没有毛病,执著是病,分别是病。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你不分别、不执著,你去应用它,哪来的障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给我们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叫一真法界,得大自在,一切障碍都没有。障碍从哪里生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你要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佛跟众生的差别,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华严?出现品》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禅宗里面讲的参,怎么参?离心意识参。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离心意识就是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不要把它记在心里,事情过去了,忘得干干净净,像什么?佛法里面常讲,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现前照得清清楚楚,走了之后,痕迹都不落。我们用心要像镜子,镜子照东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有分别、有执著、落印象,无始劫以来,这心里是一塌糊涂,落的污染太多了;佛心像一面镜子。所以经典有镜子的意思,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镜子把脸洗干净,为什么经典打开像是一面镜子?心里那个肮脏东西也要把它洗刷干净,离心意识就洗干净了。禅宗是用「参话头」、用「观心」的方法洗心易行,我们这个宗派用的方把就是四字名号,或者是六字洪名,用这个方法洗心易行,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学佛,学佛要真做,真做叫学;每天诵经念佛而不做,那个不叫学佛,而是佛学。佛学不是学佛,佛学没用处,对自己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可能。一定要学佛,佛是什么心,我要学,学跟他一样;佛怎么待人接物,我也要学跟他一模一样,这才行。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经典上,所以了解经典的意思,依照它的话去做,这叫学佛,那才管用。

  不是断灭文字为不立,「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不是废弃文字,而是『不即文字,不离文字』,对於言语、文字不即不离。不离,我要用它,我要用文字,我要用言语;不即是什么?决定不执著,知道它只是工具而已。它是工具,用了之后就舍掉,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可以用,用完就舍,不要执著,那就完全正确。

  疏【又此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无不一故。】

  前面净就是禅、禅就是净,是跟宗门会通。这一段要跟教下会通,由此可知,净宗确实通宗通教。禅宗明白这个道理了,专心念阿弥陀佛,成就它禅宗的目的;教下明白这个道理了,一心念阿弥陀佛,达到通教的目的。这个法门真是妙极了。

  钞【王所解见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

  心王、心所前面讲过,『王』是自在的意思,『所』是不自在了。像一个国家一样,国王跟现在总统不一样,现在总统受国会的牵制不自在,想做什么事情,国会不通过他就没有办法;从前做皇帝的很自在,什么人都要听他的,他一个人发号司令,全国人民都要听他指挥,不可以反抗的。所以「王」代表自在,「所」就不自在,这是臣民,要听从王的差遣,听从他的命令。佛在此地把心比喻作王,心所起的作用比喻作臣民,所以就有王、有所。王有八个,实在讲这八个其实是一个,心只有一个,哪里会跑出八个心?其实这八个统统是阿赖耶起作用,阿赖耶真正是第一个王,像国王一样,其余这七个像底下的大臣一样,好像各院的院长、各部的部长,它也相当自在。心所就不自在,心所是附属於心王,就不像他能够独当一方。八个心王就是八识,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再加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以,总共八个识。与八个识相应的心所,多少都不一样,像与阿赖耶相应的只有「五遍行心所」,只有五个,最少的;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最多的,所以它很会打妄想,所有烦恼、妄想都从它出来的。要紧的话在下面:

  钞【纷然不齐,杂然竞起,而言无不一者。】

  莲池大师给我们讲,理一心不乱就是心王心所无不一,这怎么说法?相宗里面那个情况,确实是纷然不齐、杂然竞起。

  演【纷然不齐者,约善恶无记三性说,以三性自体迥异故。】

  这就是不齐。五十一个心所,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其他属於无记,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非善非恶,但是它有作用,它有这些事情。性质完全不相同,这就是不齐,纷然不齐。

  演【杂然竞起者,约八识缘境不同说,以眼识缘色,耳识缘声,赖耶缘根身器界。】

  就是每一个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所缘的境界都不一样,这是杂然竞起,怎么能说它是一?这问题提得很好。下面解释:

  钞【良繇王所虽多,溯流穷源,不出一心。】

  心王、心所,如果追究它的根源,心所不离心王,心王从哪里来?从『一心』来的,追根究柢追到最后就是一心,都是一心起作用,不是别的。

  演【始从清净心中,无明妄动,转成赖耶。次从赖耶,转出前七。心王既起,心所随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种,如从源出流也。】

  「始从清净心中」,这是讲心王心所怎么来的,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无明妄动,转成赖耶」。相宗的经论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宇宙一切万物怎么生成的?追究它的根源,宇宙从哪里来的?这些万物从哪里来的?科学家都在探讨、在研究,找不到根源!他们提出《进化论》,说这是逐渐在大宇宙当中演变进化而产生的现象。但是这个理论不能为多数人接受,如果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现在世界上那些猿猴为什么不进化成人?怎么猴子一半进化成人,一半还保持它的本来面目?这怎么讲也讲不通。宇宙人生的真相,凭著科技很难把它的根源找出来,枝叶可以找得出来,根本找不出来,根本太深了。浅显的,科学能够印证、证实;极其幽深,这是科学技术达不到的。以科学方法论来说,那就非常的明显,我们世间所谓理则学、逻辑、辩证法,佛法里面讲的因明,这些都可以算是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来探讨宇宙人生,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从这些方法当中得到的,但是要探讨心性,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处。在佛法里,中下层的佛法可以用因明,高级的佛法用不上,这个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因明,对禅没有用,对净也没有用,高级的教也用不上,初级、中级可以用。《楞严经》对这个,发明得非常透彻。清净心中,无明妄动,「无明不觉生三细」,把真心本性这就变成阿赖耶。「次从赖耶,转出前七」,再从阿赖耶转出前七识,连阿赖耶,这叫八心王,心王这就有了。心王起作用,那就叫所,「心所随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种」,五十一种是种类,心里的作用归纳成五十一大类,如果细分那就很繁琐。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我们初学的人就很困难,太多了。天亲菩萨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换句话说,《百法明门》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大纲。所以任何一法展开是无量无边,那是真的非常复杂,不是像经教里面讲的那么简单,那个简单都是归纳再归纳,理出个头绪让我们有一个入门之处。

  演【今溯流及源者。】

  我们顺著流,像水一样,找它的源头。

  演【则心所不离心王,心王不起,心所不生故。心王不离妙心,妙心不动,心王不现故。】

  「妙心」就是真心,就是灵知。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佛说众生在迷。什么是真知?心不动是真知,是无所不知;心一动,什么都不知道了。佛在经上把心比喻作水,水在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没有一样不知道;心一动,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就照不清楚,纵然照在里面是支离破碎,你所知道的就不是真相。学佛的人,用思惟、用想像、用分别去研究经教,这经教里面的意思他能明了吗?他自以为明了,不行!他确实愈研究愈糟糕,愈研究是他的心愈动愈大,本来是小浪,变成大浪,所以把经典变成世间的学术,把佛在经上讲的意思全部错解了,为什么错解?因为你用第六意识,用第七识,全就错了。

  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不用心意识就明了了。不用心意识,照见!这个心水是平的,平的是照见,一接触就明了;这一研究是起波浪,起波浪怎能照见?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特别是现代人。古人懂得,所以古人,不但是禅宗,教下都不例外,都是从定当中入进去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智慧这才读经。宗门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才读经,他读经是印证。教下,不必要那么高的定功,要有小小的定功才能听经;一点定功都没有,不准听经。《沙弥律仪》里头就有,这一出家,五年要学戒,这五年当中不准听经。寺庙在从前就是学校,有禅堂、有讲堂、有念佛堂,你没有资格去念佛,没有资格参禅,也没有资格听经,做什么事情?给常住服务,照顾大众,五年以后才有资格去禅堂坐禅、讲堂听经,五年心定下来了。这五年初步的教育就像现在学校里新生教育,军队里入伍教育。我们佛门这个入伍教育是五年,比世间教育要长,这个五年就是训练定心,收心。心定了就开智慧,有了智慧,你听讲经就有悟处,就能领悟;心不定,没有领悟。有领悟就有受用,换句话说,不但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会更圆融、更美满。而且还有一桩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它能调理我们的身心,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改变体质,这是真的。纵然身上得癌症肿瘤,不必要用医药,自然就调整,他就好了。诸位要晓得,定能调整身心的健康。定是清净心!清净心,生理受心理的影响,心清净,不适当细胞的组织都会恢复到正常。所以,定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利益。一定是从定开慧。

  净宗这个法门就是直接修一心不乱的,禅是直接修的,净也是直接修的。但是禅是要自己心里已经相当清净的功夫,用这个禅再提升一级,拉到顶点;不是这个标准的,它提不上去。净宗这个法门,你染污到极处也不怕,它还是逐步把你向上提升。这就是净比禅要来得方便,容易成就在此。教就不出於唯识法相,唯识法相把所有教下统统包括了,追根究柢也是一心。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从哪里出来?从一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你得到一心,所有一切法门就都通达了。源头找到了,纲领抓住了,哪有不成就的?现在的人自以为聪明,对於古圣先贤所说的,他不接受、他不相信,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学佛。这个结果,说得好听一点,把佛法变成现代科学,结果还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佛法真实的利益,不讲了生死的利益,就是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快乐,这是眼前一点小利益,他都得不到!佛门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苦离不开,乐得不到,迷破不了,这个悟也不会开,原因就是他所修学的不如法。不知道古人这个方法用了二、三千年,如果这个方法不好,你说能用这么久吗?这三千年当中多少人用这个方法开悟,用这个方法成就了,这方法有价值!不能说这方法太旧、太老了,就不要了,换个新的;换个新的没用,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要仔细去想想,佛菩萨这个方法超越时空,不会被时间、空间所淘汰,不会!这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决定得好处;你违背这个方法,你想成就那就非常困难。

  钞【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论也。当尔之时,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故云无不一也。】

  莲池大师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用的文字不多,确实是简要详明,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论,一句佛号包括了宗门教下,与后来蕅益大师念佛开示完全相同。蕅益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他学莲池大师,当然《弥陀经疏钞》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教科书,这一段蕅益大师一定很熟悉。所以他念佛的开示可以说就是这一段浅显明了的说法。这一段对於教义通达一些的人来看没有问题,一看就明了。如果对於大乘经论读得比较少的,这一段还是有困难。古德法师虽然有注解,还必须要细细来加以解说,我们才真正明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然后我们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知道我这句佛号念好了,宗门教下我统统成就了,这是很殊胜的修学方法。你们参禅一生未必开悟,你们研教一生也未必能大开圆解,我这一句佛号念成功了,不但大开圆解,也大彻大悟了,妙就妙在这个地方。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1集
下一篇: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5集
  • 此网站声明,不在网站筹集一切资金,请不要在此网站像一切个人账户汇款,以免上当受骗
  • 请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国爱教,环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拒绝皮草,救助流浪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 不参与一切与觉正净佛法无关的邪教(例如法轮功之类违法破坏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以佛教为旗杆招摇撞骗的民间团体组织)
  •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亲尊师,仁义礼智信,学习大乘,宽宏大量慈悲喜舍,福慧双修!!! 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昔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本网站为2019年农历2月19 日观世音菩萨生日网络开通! 技术支持意见,联系方式13764407838 QQ2323773137 电子邮箱QQ2323773137 微信号13764407838
  • 备案号:沪ICP备19004002号-2
  • Copyright © 2019- 佛教仁义礼智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