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 往生咒
往生咒》与《阿弥陀经》
发表时间:2019-04-15     阅读次数:     字体:【
0


往生咒》与《阿弥陀经》

在平常的课诵或法会里头,当我们诵完《阿弥陀经》后,紧接着便会诵念《往生咒》。一般人总以为《往生咒》只有帮助亡者往生西方的功能,所以在《弥陀经》之后接着念诵。或者为了回向亡者而单独念诵之,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事。若于平时持诵此咒,则是大大地不妥,恐会招致不幸之事。这么想的人,一来对《往生咒》有很多的曲解;二来则是对佛法有很深的误会。
拔业障得往生

《往生咒》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根据藏经中一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的经典所载,此咒是由刘宋时期的求那跋陀罗所译,原咒文出自已经佚失的《阿弥陀经》异译本的《小无量寿经》。在其所附录的《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约略提到此神咒是龙树菩萨“愿生安养、梦感此咒”,耶舍三藏诵此咒,天平寺法师,从耶舍三藏口受此咒。  

此神咒依咒名,可分为两部分来看,“拔一切业障根本”为一部分,“得生净土”为另一部分。前者为诵念者灭除烦恼、业、报三障的根本,使行者累劫以来的罪障能获得减轻,乃至消除。

修行者若于平时便能持诵此咒,则可在现世中获得大利益,如经中所言:“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不为恶鬼神所惑乱。”而后者则替往生者祈求来生的利益,使亡者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毕竟成佛的殊胜利益。由此看来,略称为《往生咒》实是忽视了此神咒另一重要且积极的功能与意义。

显说秘宣双美

在诵完《阿弥陀经》后,紧接着念诵《往生咒》是有很大意义的。佛陀讲演佛法,依着众生根机而有不同的内容与方式,以言语文字明显说出教法的,名为“显”,如经、律、论三藏经典。有时则不可从表面而得知者,名为“密”,如坛场、持咒等。在经藏里头,以一般文字宣说完教法后,再以密咒宣说的经文不在少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般若《心经》。  

《弥陀经》的经文陈述了净土的依正庄严,也说明了持名往生的殊胜,使行者发起信愿,便是“显说”。在经文之后,附以《往生咒》,令行者业障消除,再以坚固的信愿力来持咒、持名(行),以净土三资粮毕其功于此向上一着,便是“秘宣”。显说,则显明所密者;秘宣,则秘传所显者。显密二者,合则双美,分亦无缺。

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中提到:“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经咒相联,同为修行者灭罪消愆、增福增慧、得生彼国,且正好显示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不思议圆通之处。
可作念佛助功

再者,持咒易得一心。读诵经文,虽可随文入观,然而观慧不够者,难收其效,往往寻文思义,不得专一。秘持咒法,但至诚恳切,直下念去,不起分别,易得三昧。论方法之简易,虽不可与执持弥陀圣号相比,但仍可做为助功夫之一,让念佛的功夫有所增进。

虽然然历来《往生咒》为社会大众所误会,却仍不失其价值。明白个中奥妙的人,往往有独诵《往生咒》的事例。经中亦有提及持诵此咒满二十万遍感菩提芽生、满三十万遍亲见阿弥陀佛,此等勉人修持的句子。  

姑且不论神咒对自身的好处,若真能体会佛菩萨的悲心与深意,会发现这《往生咒》其实是一种对亡者的祝福,祝福亡者能顺利地往生西方,免去一切的苦厄及障碍,安稳地投向弥陀慈父的怀抱。《弥陀经》中已将西方极乐的庄严做了描述,等待的就是信愿念佛往生的众生。修习净土法门,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要往生。

佛法所给予我们的,不只是趋吉避凶、消灾免难这种现世利益而已,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地,要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时值末法,唯有往生一途,才是千稳万当的解决之道,也才符合诸佛菩萨们的深切期盼。

 
上一篇:看见路上横死的狗、猫或者是车祸丧生的人,请问应如何做?念数声佛号或往生咒几遍?回向文偈应用哪种?
下一篇:净土法门:吃肉的时候念往生咒有超度作用吗?
  • 此网站声明,不在网站筹集一切资金,请不要在此网站像一切个人账户汇款,以免上当受骗
  • 请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国爱教,环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拒绝皮草,救助流浪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 不参与一切与觉正净佛法无关的邪教(例如法轮功之类违法破坏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以佛教为旗杆招摇撞骗的民间团体组织)
  •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亲尊师,仁义礼智信,学习大乘,宽宏大量慈悲喜舍,福慧双修!!! 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昔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本网站为2019年农历2月19 日观世音菩萨生日网络开通! 技术支持意见,联系方式13764407838 QQ2323773137 电子邮箱QQ2323773137 微信号13764407838
  • 备案号:沪ICP备19004002号-2
  • Copyright © 2019- 佛教仁义礼智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