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 往生咒
为去世亲人法布施《往生咒》助其往生极乐
发表时间:2019-04-15     阅读次数:     字体:【
0


清明将至,为去世亲人法布施《往生咒》助其往生极乐

  又是一年清明至,春雨纷纷忆故人

  往生咒简介

  往生咒是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咒语。亦用于超度亡灵。《往生咒》正确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在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经典中,原来是很少有咒语,而因约于公元440年译出的《往生咒》的出现,在净土的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修行者开始使用咒语,且自只对来生利益的追寻(得生净土),转向也兼顾现世利益的获得「拔一切业障根本」。

  《往生咒》顾名思义,包含着两种意义与功效:「拔一切业障根本」与「得生净土」。在阿弥陀系咒语中,《往生咒》是第一个出现的咒语,此咒文内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个俗名叫“四甘露咒”。往生咒由于「往生」二字易使人误以为此咒只与往生有关,只能让念诵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对象「得生净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积极且重要的功效与意义,即「拔一切业障根本」的消除业障的现世利益部份。

  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如要持诵、念诵往生咒,应该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佛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诵念二十一遍。若此就可消灭四重罪(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爱、憎恨、愚痴),连毁谤大乘经典的罪都能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获得,不被邪恶鬼神所迷惑。若能持诵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若念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阿弥陀佛。

  《往生咒》的好处

  一、阿弥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顶,日夜拥护。

  二、无令怨家而得其便。

  三、现世常得安稳。

  四、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西方净土)。

  前三点即现世利益,后一点为来生利益。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述说此咒功效为:

  一、灭现世所造罪业。

  二、现世所求皆得。

  三、不为恶鬼神所乱。

  四、面见阿弥陀佛。(前三点即现世利益。)

  此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有一个关于持诵此咒功效之例,该《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白话大意如下:

  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6),卢山的珍禅师在打坐时,见数百人共乘一艘七宝华舫前往西方,珍禅师请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说:珍法师!您宣讲《涅盘经》是很大且不可思议的因缘,但因您未持《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师因此废止讲经事业,日夜专诵《阿弥陀经》与《阿弥陀咒》,合计念满二万遍。在他临命终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从西方送来一座白银台,于空中比太阳还明亮。神人并告诉他:法师寿终时,将乘此白银台往生阿弥陀佛国,我今特来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师临终时,在场者不论出家、在家,皆听到空中传来妙音并闻到异香,香气经数月不散。当晚峰顶寺内僧众,皆见到山谷内有数十个大如车轮之炬火。

  由上文看来,持诵《阿弥陀经》与《往生咒》,至少对珍禅师来说,是能往生西方净土的必要条件。往生咒,确实是个可兼顾现世及来生两种利益的咒语,值得修行者经常持诵。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上一篇:为什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下一篇:李炳南:念往生咒和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 此网站声明,不在网站筹集一切资金,请不要在此网站像一切个人账户汇款,以免上当受骗
  • 请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国爱教,环保,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拒绝皮草,救助流浪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 不参与一切与觉正净佛法无关的邪教(例如法轮功之类违法破坏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以佛教为旗杆招摇撞骗的民间团体组织)
  •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亲尊师,仁义礼智信,学习大乘,宽宏大量慈悲喜舍,福慧双修!!! 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昔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本网站为2019年农历2月19 日观世音菩萨生日网络开通! 技术支持意见,联系方式13764407838 QQ2323773137 电子邮箱QQ2323773137 微信号13764407838
  • 备案号:沪ICP备19004002号-2
  • Copyright © 2019- 佛教仁义礼智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