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归宿在当下的心行
\
修习佛法为生命的归宿找到路径和方向。学习《生命的回归》的时候,我不禁仔细观想此处“回归”的用意,为何要用“回归”这个词,而不用“解脱”“圆满”之类的词呢?
回归二字,一是“回”,强调生命发展的方向;二是“归”,强调归至生命的本来面目。
《人生五大问题》中指出,生命的归宿在当下的心行,回归就是向内心看,而不是向外追求。“回归”道出了心法的最重要的特点,现在我们要回到当下,回到原来的家,可是如何回去呢?我们就像在外流浪多年的孩子,早已不记得家的样子,也不记得回家的路了。
《生命的回归》就在告诉我们如何走上回家的路。书里说,生命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系统,生命的回归就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回归,在精神上放下我执,回归单纯状态;在物质上放下对外界的追求,回归简单的生活。
认识的回归是精神回归的基础。书里告诉我们,由于人类感官系统的迟钝性、错乱性,我们以此为基础的认识也是颠倒、错误的。那么回归之路就要从修正我们的认识开始,修正的方法就是通过修学佛法,获得正见,用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的观念来不断修正我们的观念,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从精神上回归单纯,因为越单纯的东西越接近生命的本质。
但我们修学中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目前的心非常不清净。我们大多是以妄心来修习佛法的。师父说:当我们处于妄心状态时,即使告诉自己“不必执着”,告诉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对外境有所触动,立刻就会被黏住,被纠缠。对所爱起贪,对非爱起嗔。既然是这样,我们如何精神回归?
物质回归,是精神回归的一个入手处。既然妄心会对对境有粘连性,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对境接触的几率,师父提出自然的回归,正是要我们减少对外境的追逐。
现代人类已经背离了自然,不仅仅是身体无法适应自然,还因为我们的心更难回归自然,物质文明的发达使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再直接与自然发生紧密的联系,我们已经习惯于人类创造的复杂环境,我们的心也随着这些复杂环境不断地变化,无法停息片刻,甚者失去了安静和休息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的回归和精神的回归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
简单生活,从行动上改变生活方式,就是一种修行,让生活环境尽量地简单化,明了身外之物和身体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减少对社会关系的追求,腾出更多的时间内省,观照自己的内心,思维法义。
我们学佛,是要放下以前种种的观念和成见,理解并接受佛陀教导,如果把人比喻为一个杯子,我们这个杯子已经被往昔积累的形形色色的观念充满着,今天各种各样的观念还在源源不绝地倾倒进来,我们的妄心乐此不疲地攀缘着这些东西。简单的生活可以让妄心黏着得少一些,当我们的正见渐渐树立起来时,我们就可以慢慢将杯子里的陈年旧物一点点地倒出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器。